清華教授鞠建東:中國每個縣都應該建大學,未來經濟發展關鍵在於從工業化向知識化轉型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2024本站財經智庫“年度提問”

NO.002 2024年,中國經濟復甦的關鍵是什麼?

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恢復趨勢向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2%。時近年末,展望2024年,中國經濟繼續復甦的關鍵是什麼?我們特別邀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鞠建東做客本站財經智庫《年度提問》,看看他會怎麼回答。

以下爲完整版視頻:

鞠建東:每個縣都應該建大學,經濟發展在於從工業化向知識化轉型(來源:C位觀察)

60S要點速讀:

第一,全國大部分地方,尤其是縣以下,需要實現或者開始從工業化向知識化轉型;第二,向知識化轉型之後,要創造市場需求,市場需求主要在於對進口技術的國內替代;第三,對於創新經濟和知識經濟,要有新的融資方式的改變。如果我們能在這三個問題上有所突破、有所發展,那2024年及今後的經濟增長完全是可以期待的。中國的人均GDP纔是美國的六分之一左右,還有六分之五左右的發展空間,當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以下爲訪談精編:

1、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落到結構性轉型和制度性改革方面

我們通常講三件事情——經濟增長是不是週期性,是不是結構性,是不是制度性。對於週期性的問題,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調整;對於結構性和制度性的問題,光是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不夠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只是工具,能幫助經濟進行結構性的轉型,進行制度上的改革。所以,中國經濟中長期的發展,包括明年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落到結構性轉型和制度性改革方面,加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才能夠使得經濟健康發展。

2023年主要是一個修復期,2024年之後,我們將有一段時間面臨結構性調整和制度性改革。從大的方面來講,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有很大空間。從2022年的數據來看,中國人均GDP1.27萬美元,美國人均GDP7.64萬美元,我們的人均GDP約是美國的六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講,當然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我需要澄清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個觀點——“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沒有什麼空間了”,理由是這麼多房子、汽車、道路都修好了,經濟往哪增長呢?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中國人均GDP纔是美國的約六分之一,怎麼就沒有增長空間了呢?但是,中國的基礎設施有些比美國還好,哪裡纔是增長空間呢?這需要去看經濟組成結構。

我們看第三產業比例,2022年,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爲7.3%,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是39.9%,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52.8%;美國同期農業佔GDP比重不到1%,製造業加房地產業佔GDP比重大概是19%,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大概爲80%。差距在什麼地方?中國與美國服務業佔GDP的比值約相差三十個百分點。因此,中國未來增長的空間,最重要的是服務業。一旦講到服務業不少人肯定會想,中國吃飯的地方到處都有,快遞什麼的各種服務已經很飽和了。實際並非如此,因爲,服務業最重要的是專業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我們未來巨大的增長空間在於專業服務業的發展。

過去四十年(1978年—2018年),中國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工業化主要是靠製造,靠基建,靠高鐵和公路等等,這推動了各個地方的工業園、產業園、高新區的發展,推動了我們過去四十多年的經濟發展。我們現在最重要的轉型是從工業化向知識化的轉型,從製造業向以創新爲推動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轉型,增長空間不是在過去的製造業。專業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是製造業升級轉型的非常基本的推動力。

2、從三方面解決結構性和改革方向問題

如果找不到產業升級的難點、堵點,則政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從明年開始,最主要要從三個方面解決我們的結構性問題和改革方向問題。

清華教授鞠建東呼籲在縣裡多建大學:中國每個縣都應該有一個大學(來源:C位觀察)

第一,推動全國尤其是縣級以下的行政區從工業化向知識化的轉型。我們整個國家的發展階段已經改變,已經在從工業化向知識化轉型。這個轉型如果轉不過去,增長就會停滯。

縣以下行政區從工業化向知識化的轉型,需要有基礎設施,這個基礎設施不是修公路、鐵路,也不是建房子,而是辦大學。實現知識化的創新,需要有一個場所用來傳播知識、創新知識。所以解決農村,尤其是縣以下行政區從工業化向知識化轉型的第一步就是中國每個縣都要建一所大學。

有人會問,現在大學已經很多了,每年招生的人數好像比新出生的人數還要多一點,爲什麼還要建大學?這是誤解了我的說法。我說縣裡面應該建大學,主要是解決結構轉型的問題。首先,縣裡從製造業、從工業化向知識化轉型需要大學,專業服務業裡——大健康、大金融、大科技,還有水利、環保、碳排放等等,都是需要大學來承載的。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教育,縣裡需要教育,中小學老師、幼兒園老師等都是需要培養的;二是大金融,大家有了一定的存款之後,縣裡需要有財富管理服務,需要會計人員;三是大健康,每個縣都有醫生、護士,尤其是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需要對老人進行護理。在縣裡建一所大學,裡面可以有師範學院、醫學院、會計學院等等,進行相應的人才培養,每個縣裡的醫院自然就成爲這所大學的附屬醫院。

縣裡的大學可以做什麼?第一是成人教育。待業、轉行人員去哪兒培訓?成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應該把自學高考、網絡大學等開放大學,都納入到正規的縣級大學裡面去。

年度提問丨清華教授建議:把九年制義務教育改成十二年制(來源:C位觀察)

除了成人教育以外,縣裡的大學是不是還可以招收新生?我們都說需求不夠,其實並不是。以北京爲例,北京上高中的需求巨大。現在大部分的政策是有一半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要上職高。按照北京的政策,有相當一部分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是上不了高中的,只能上職高,爲什麼我們不能把義務教育從九年制改成十二年制?

我上初中的時候是1976年,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我所在的地方叫江蘇省如皋縣戴莊公社,我在戴莊初級中學。初級中學本來只有初中,但是70年代農村公社的初級中學都“戴帽子”,辦了高中了。我上初中的時候,全國所有農民的孩子都可以上高中,爲什麼四十多年以後,現在教授的孩子還不能上高中?

算下經濟賬,九年制義務教育一年的學費大概三四千塊錢,如果把所有的成本加在一起,大概一個孩子一年不到兩萬塊錢。比如,我們一年有約1000萬孩子出生,三年高中有約3000萬的學生,一年花費6000億元左右,我們出不起這6000個億嗎?這將立即在全國各地創造出上高中的需求。

有人說,不需要上高中,因爲我們缺的是技術工人。缺不缺技術工人,難道不應該讓家庭、讓孩子自己選擇嗎?爲什麼硬要告訴這些孩子說,你要去做技工?我不理解。即使做技工,上完高中之後再去做技工難道就是浪費嗎?如果讓現在的每個初中生都去上高中,高中畢業之後有一部分孩子還是考不上大城市的大學,就讓這部分孩子去上縣裡的大學,不是很好嗎?所以,學生對縣辦大學是有需求的。

鞠建東:大城市大學太多,建議把大城市招不到學生的大學搬到縣城(來源:C位觀察)

如何做到每個縣都有大學?有人說,全國已經有好多大學了,大學都招不滿學生,縣裡爲什麼還要辦大學?招不滿學生的大學大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學生都招不滿了,難道就不能搬個地方嗎?所以,地理上對大學需要結構性優化。我們應該把大城市裡招不到學生的大學,搬到縣城裡。

最後,大學的老師從哪來?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研究生畢業,他們可以選擇回到縣裡做大學老師。另一方面,如果全國每個縣都辦大學,就是兩千多所;在全國挑選兩百多所重點大學,現在網絡技術這麼發達,縣城大學沒法開設的課程,讓清華等重點大學開設後把課程通過網絡進行教學,一所重點大學帶十所縣級大學完全帶得動。

縣裡的大學和大家理解的清華、北大不是一回事,它是每個縣裡知識經濟的發動機,是知識經濟的一個基礎設施,學生培訓完成後,就可以進入相應的專業服務業工作。

在縣裡辦大學大概對經濟有多大的拉動作用?每所大學一年投資大概10億左右,可能要投十年,才能慢慢把學校建起來。如果全國再辦兩千多所大學,每年就是兩萬多億元人民幣投資,僅這一件事大概就能推動GDP增長1到2個百分點。

第二個方面是對技術的進口替代。我們本來的大部分核心技術都是進口的,怎樣創造需求?這就需要進口替代——要用國產的技術來替代以前從國外進口的技術,這樣使得國內的技術生產有需求。技術的進口替代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補貼,一是懲罰,主要依靠產業政策。我們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裡發現,對技術的進口替代,不能補貼在生產端,最主要的應該補貼在需求端,需要補貼市場。

我們應該對使用國產技術的企業予以補貼。比如,只要使用國產芯片生產手機的企業都補貼10%,不使用國產芯片的企業則要罰款。我們可以制定一個比例,比如國產技術的市場份額大概佔30%左右,那就是對30%的技術的進口替代,這項政策同時也會使得我們在知識經濟階段的產業升級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提到進口的技術替代,其需求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指定,比如,採購技術的時候規定只能採購A、B,這種做法不可取,還是要讓市場有充分競爭。政府需要制定一些規則,把需求打開,但是滿足這個需求的必須是一個競爭性的市場,這樣才能使得國產技術有競爭力。

第三,對於創新經濟和知識經濟,要有新融資方式的改變。知識服務行業,它的融資方式和以前是不一樣的。創新行業在剛起步時需要風險投資,比如,誰知道李子柒能不能火起來?如果一個不知名的主播去銀行貸款做直播,貸款很難獲批。過去二三十年,地方財政主要是通過土地財政的融資方式向銀行貸款,我們的融資方式需要適應現在的知識經濟和創新經濟,融資方式要改變。

總而言之,第一,全國大部分地方,尤其是縣以下,需要實現或者開始從工業化向知識化轉型。第二,向知識化轉型之後,要創造市場需求,市場需求主要在於對進口技術的國內替代。第三,對於創新經濟和知識經濟,要有新的融資方式的改變。如果我們能在這三個問題上有所突破、有所發展,那2024年及今後的經濟增長完全是可以期待的。中國的人均GDP纔是美國的六分之一左右,還有六分之五左右的發展空間,當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