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談「性」非難事!國健署教4大溝通妙方 別總把這句話掛嘴上

國健署長吳昭軍(中)指出,許多父母常常把「我是爲你好」掛在嘴上,但這句話讓孩子壓力很大。(王家瑜攝)

今天(14)是西洋情人節,情侶間瀰漫着戀愛的氛圍,但對於青少年的家長來說,不免擔心孩子是否會發生越界行爲。國民健康署提醒家長,以尊重、肯定、同理心和「我訊息」取代威權禁令、不信任、擅做決定和說教,親子之間談論「性」不再難以開口。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許多父母常常把「我是爲你好」掛在嘴上,但這句話讓孩子壓力很大。他坦言,自己也曾經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但事後發現自己做錯了,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但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家長和孩子都需要學習如何達到更好的溝通。

許多家長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談「性」,且往往因爲雙方訊息有落差而造成隔閡,久而久之就變成避而不談。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高鬆景提醒,性教育應是愛的教育,如果使用負向溝通 ,不僅沒有達到效果,還可能增加衝突。

爲提升家長與孩子間之溝通技巧,國健署製作「愛可以輕鬆說」微電影,透過情境示範展現親子間討論感情議題可能產生的衝突,及降低溝通障礙的方法。家長們不妨透過以下4招溝通技巧,建立親子間的正向溝通模式:

1. 傾聽孩子想法,降低不信任感。對於孩子的優點及表現良好處,可以不吝嗇地給予正向讚美或獎勵,使他們更加願意主動與您分享,並儘量避免給孩子有不信任的負向回饋。

2. 尊重孩子意見,不下權威禁令:先站在孩子的立場,瞭解孩子的需求及主要訴求,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再一起討論彼此都可以接受的作法,尤其當雙方意見不同時,避免斷然以家長在家庭中的優勢地位加以禁止。

3. 保有同理心,不擅自替孩子做決定:青春期的孩子開始重視自己的自主權,家長們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試着去同理孩子的想法及感受,並以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及處理問題,若在合適的範圍內建議讓孩子們自己做決定,家長可從旁擔任輔佐角色,以避免沒有告知就擅自替孩子做決定的衝突情境。

4. 善用「我訊息」,取代直接責備:與孩子對話時可以透過「我訊息」來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期待或感受,例如:「這麼晚了還沒回家,我會很擔心你的安全」,並儘量避免「你」開頭的責備語句,例如:「你怎麼這麼晚回家?你又跟誰去鬼混了?」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