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機遇直面挑戰 代表委員熱議優勢產業出海

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在2025年全國兩會的討論中,中國企業出海議題持續升溫。代表委員們圍繞如何助力中國企業出海等核心問題展開深入探討,爲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勾勒出多維發展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代表委員看來,出海已成爲當前中國企業的必選題,海外市場機遇無限但又充滿挑戰,唯有內外兼修、多方協同,方能在全球競爭中破局“內卷”,書寫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新篇章。

多個優勢產業掀出海潮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大會發言人婁勤儉在答西班牙記者問時,舉了一箇中國和西班牙經貿合作的例子。他說:“去年,中國汽車製造商奇瑞與西班牙EBRO公司合資,生產出新型電動汽車。這項合作成功結合了奇瑞的技術特長和EBRO的品牌優勢,在充分利用原有設施、投入相對較少的前提下:使EBRO這一廣受當地民衆喜愛的品牌重現生機,併爲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去年我到西班牙看到了這個項目,這確實是一箇中國和西班牙合作的典型範例。”

奇瑞汽車這一案例只是衆多中國企業奮力出海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多個優勢產業正在掀起一股出海潮。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包括底盤)出口量達到640.7萬輛,同比增長22.8%,繼續位居世界第一;電動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

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與製造的高價值、高科技產品得到全球認可,推動中國向價值鏈的上游遷移。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爲代表的“新三樣”逐漸取代服裝、傢俱、家電“老三樣”,成爲中國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在2024年前三季度,“新三樣”產品銷往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海外收入7578.3億元,佔同期出口總金額的4.1%,遠高於2020年時的1.5%。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表示,近年來,“新三樣”成爲我國出口新名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配合光伏產品一起出口,成爲有效推動發達國家、欠發達國家能源低碳轉型進程的主要產業支撐。在“新三樣”中,光伏產業實現能源生產方式的完整改變,新能源汽車實現交通方式的最大轉型,動力電池、儲能電池解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不穩定問題。這三樣結合起來,有效地相互聯手、相互協同,一起出海,不僅能對中國產業進行支撐,還能有效加快能源向以可再生能源爲主的新興能源轉型。

創新是出海核心競爭力

從“老三樣”轉型到“新三樣”並不容易,這是過去多年來中國企業全力創新和不斷實現技術突破的結果。

以通威集團爲例,3月5日,通威股份發佈《關於異質結組件功率再次打破世界紀錄的自願性披露公告》。公告顯示,經國際權威認證機構TÜV測試,通威全球創新研發中心THC210高效異質結組件在2384*1303mm標準組件尺寸下,功率達到783.2W,轉換效率突破25.21%,再度打破由通威自身保持的組件功率紀錄,並第8次刷新異質結組件功率世界紀錄。

據介紹,通威股份近年年均研發投入超30億元。爲進一步高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不斷探索晶硅光伏產業先進技術與前沿領先技術,公司全力打造全球創新研發中心並於2024年6月正式投入運營,致力於在未來5—1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成爲企業抵禦風險、尋找新方向、精準定位市場並引領研發動向的關鍵驅動力。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傑對於創新同樣有着深刻理解。他表示,科技創新是一個品牌能否立足世界的關鍵變量。一個企業要走向世界,必須錨定科技創新這個基點,不斷地去“尋尖”“拔尖”,才能真正地成爲“頂尖”。海爾也是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地對標國際標準,實現了突破。

“記得在2014年國際電工委員會上,海爾首次提出了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遭到了很多國家代表的反對,理由是中國企業不可能從‘0到1’制定一個國際標準。爲什麼中國企業不能?我們不相信,所以海爾堅持自主創新,提出控氧保鮮、磁控保鮮等原創技術,最終在2020年成功發佈爲國際標準。目前,該標準已經被英國、歐盟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周雲傑說。

多維度應對海外挑戰

目前,中國企業出海已從早期的產品出口轉向全產業鏈佈局,但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企業自身能力短板以及海外市場不同的文化和法治環境下,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勢必會面臨多重挑戰。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賽力斯集團創始人張興海表示,賽力斯做的是高端車,高端車出海和普通車出海不同,要面對海外的各種挑戰,門檻更高一些。“所以我們首先要在技術、標準上滿足國際化、全球化的需要,尤其是要滿足出口落地國對汽車的要求、法規、適應性、用戶使用的要求,必須要滿足後才能出去。沒有準備好,是不會出去的。”

劉漢元則表示:“這個過程中,怎樣的方式能夠使中國製造的產品出海時,能夠更加被理解、被接受,與所在國家經濟發展能夠更好協同、相輔相成,成爲‘新三樣’出海要思考的問題。可以根據不同國家、地區,不同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情況,控制好節奏,既能支撐中國產品繼續‘走出去’,又能夠使具備條件的國家和地區適當把就業、製造產業發展起來。”

此外,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董事會主席蔣穎認爲,針對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挑戰,要明確對外投資促進和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建議通過提升政府的支持性服務、推動企業與國際資源合作,以及加強對中小企業出海的精準服務,來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持續經營能力和風險防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