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韻悠悠

石紐山下,珉江畔,夜幕輕柔地覆蓋在汶川大地上。一片空曠的場地中央,熊熊篝火烈烈燃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族羊皮鼓舞正在上演。

只見一羣身着絢麗羌族傳統服飾的舞者,身上罩着羊皮褂,手中握着羊皮鼓,油亮的鼓身在火光映照下泛出古老而神秘的光澤。“納吉納魯!(羌語,吉祥如意之意)”隨着領舞老者一聲低沉而悠長的呼喊,舞者們開始盡情舞動,手中的羊皮鼓有節奏地敲響。

每一次擊鼓,都伴隨着身體有力擺動,或高跳,似要觸碰天際;或旋轉,仿若與火焰共舞。舞者們的身影在火光中時隱時現,眼神專注而熾熱,彷彿透過這篝火與先輩們對話,那羊皮鼓的敲擊聲,沉悶又激昂,“咚——咚——”,如遠古傳來的戰歌,迴盪在山谷之間,訴說着羌族人民的堅韌與勇敢。火焰舔舐着夜空,火星肆意飛濺,與舞者們的熱情融爲一體,構成一幅動人心絃的絕美畫卷。

在這羣舞者中,一位小朋友格外引人注目。“大家好,我是小耶格,歡迎大家來到汶川!”小耶格名叫趙餘碩,耶格是他的羌族名字。今年4歲的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明星”,作爲汶川縣最年幼的羊皮鼓舞表演者,他經常跟着家裡長輩參加各類文藝非遺文化展演活動,還曾登上央視《非遺裡的中國》節目,將傳統的民族藝術展示給更多人。

一曲舞罷,汶川居民高玉軍捧着一罈酒緩步上前。“這是我們汶川獨特的‘咂酒’,專門招待遠道而來的朋友。”高玉軍說,羌族人民喜歡飲酒,其酒以青稞、大麥、玉米等釀成,封於壇中,飲時啓封,插上竹管,衆人輪流吸吮,因而也被稱爲“咂酒”。

千百年來,羌族兒女在汶川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羌族藝術”,跳羊皮鼓舞、飲咂酒,都是羌族人民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現形式,同樣也是羌年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羌族一年一度的傳統新年,羌家兒女會舉寨團聚、祈福還願、慶祝豐收。2008年,羌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12月5日,羌年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請獲得通過。

“羌年是我們羌族最有代表性、具有鮮明特色的重大節日,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會舉行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四川省級羌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餘正國說,此次羌年轉入“人類非遺”,體現了世界對羌年以及相關文化遺產的高度認可,也是一份來自世界對古老羌文化的邀約。

近年來,汶川大力發展文旅產業,通過舉辦羌年慶典、羌族歌舞表演、羌繡展示等一系列活動,推動羌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助力鄉村振興,帶動經濟發展。

隨着晚會漸進尾聲,悠揚的羌笛緩緩奏起。笛音起初婉轉低迴,像在講述羌族古老的傳說,漸漸又變得高亢激昂,恰似羌族人民在歡慶節日時的豪邁奔放。這一刻,周圍的一切彷彿都靜止了,只有跳躍的火苗像是聽懂了這來自遠古的呼喚,舞得更加起勁;山谷間的風也好似受到感召,輕輕吹過,帶着笛音傳向遠方。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姚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