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合規性 “大廠”整合金融業務

本報記者 鄭瑜 北京報道

大型互聯網平臺的旗下金融業務佈局又有新動作。

日前,滴滴旗下的網絡小貸公司重慶市西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岸小貸”)發生了包括投資人、註冊資本幣種、主要人員在內的多項變更。

與此同時,百度旗下的網絡小貸公司重慶度小滿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度小滿小貸”)獲批註冊100億元額度的ABN(資產支持票據)產品。

多位受訪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上述種種跡象表明,大型互聯網平臺旗下的小貸業務正在朝着更加規範化和科技化的方向發展。

“大廠”相繼優化內部金融業務結構

根據官方介紹,滴滴數科(原滴滴金融)是滴滴旗下金融數字科技品牌,依託於滴滴生態圈,探索普惠金融的創新發展道路,致力於打造滿足用戶需求的金融服務。

滴滴數科成立於2016年,通過旗下相關金融牌照,累計爲數千萬用戶提供了互聯網信貸、保險、支付、理財等服務。其中信用貸款服務依託滴滴數科旗下小額貸款公司開展。

天眼查顯示,西岸小貸成立於2017年,日前,西岸小貸投資人發生變更,股東層面由原來的滴滴(香港)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持有,變爲迪潤(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迪潤科技”)與北京方向無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向無限科技”)共同持有。

通過股權穿透來看,迪潤科技是方向無限科技的全資股東,而其本身的全資股東是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岸小貸歸入迪潤科技之前,迪潤科技對外投資的金融牌照已經包括融資擔保、消費金融、財產保險。具體來看,迪潤科技持有廈門市全桔融資擔保有限公司70%股份、杭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33.3424%股份、現代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32%股份,以及廈門金富源保險公估有限公司99.98%股份。

無獨有偶,大型互聯網平臺對旗下小貸等金融業務的整合集中,此前在行業裡已經有實踐。

2018年4月,百度宣佈旗下金融服務事業羣組正式完成拆分融資協議簽署。拆分後,百度金融啓用全新品牌“度小滿”,實現獨立運營。2022年,重慶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行政許可通過度小滿小貸關於高管變更、股權變更以及增資三條申請事項。

目前,度小滿小貸控股股東度小滿(重慶)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同樣擁有多張金融牌照,具體來看,其對北京度小滿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滿鏈融(重慶)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哈爾濱哈銀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分別持有100%、100%、30%股份。

大成上海辦公室合夥人彭凱律師表示:“西岸小貸此次股東變更,我們理解可能出於多方面的綜合考慮,包括落實金融管理部門對從事金融業務的網絡平臺的約談和監管意見,對金融業務進行集中化、規範化管理,整合內部資源以便優化業務結構,提升業務協同效應、完善公司治理的同時進行風險隔離。”

彭凱認爲,《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2020年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對小貸公司的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正式稿一直未發佈。相關企業提前佈局,一定程度上是在積極響應徵求意見稿呈現出的監管信號,爲徵求意見稿落地進行提前準備,但目前暫未注意到正式稿的發佈有明確的時間表,需要持續關注監管動態。

合規性成爲行業重要課題

對於西岸小貸股東變更以及後續金融版圖發展等相關問題,記者向滴滴數科方面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正面迴應。

業內共識在於,當前互聯網公司對於旗下小貸等金融牌照的一系列調整都與合規考慮有關。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告訴記者,通過調整小貸公司的股權結構,將金融業務歸整到一起,能夠從架構上強化合規性。“原本持股100%的滴滴(香港)科技有限公司退出滴滴西岸小貸股東行列,取而代之的是滴滴體系內的其他兩家公司,這種變動仍在滴滴體系內部進行,有助於滴滴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其金融業務。”此外,西岸小貸調整經營範圍,增加股權投資業務,“也有助於提升西岸小貸的信用評級和融資能力,爲未來的業務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來,除了互聯網巨頭旗下小貸公司大手筆增資,入局的玩家也愈加多元化。2023年,互聯網電商平臺“得物”關聯公司收購瀚華金控(3903.HK)旗下小貸公司全部股權。根據雙方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小貸公司售價爲8億元。2024年1月,持牌支付機構瑞銀信支付關聯的廣州市瑞蚨互聯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股權變更獲批覆,瑞蚨小貸100%股權分別被天津華北金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遼寧自貿試驗區(營口片區)桔子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接手。

在大型互聯網平臺相繼“配備”小貸牌照的當下,彭凱表示,可以看到,大型網絡平臺近兩年通過收購小貸公司的方式拿下牌照,以加快和完善整體金融業務佈局,網絡平臺企業的小貸公司收購、整合、增資以及行業出清的發展趨勢仍在加速進行。“爲了增強競爭力,網絡平臺企業的小貸公司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擴大業務版圖和提高運營效率,比如大規模增資,部分頭部小貸公司均增資至人民幣50億元以上,利用網絡平臺的生態展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優化流程等;另一方面,小貸公司也在加強合規建設,比如提升數據安全、完善風險管理、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

(編輯:何莎莎 審覈:朱紫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