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電子》鴻海劉揚偉:電動車貢獻將漸顯 歐洲生產據點將拍板
鴻海18日舉辦2021鴻海科技日,會後接受媒體聯訪。左二爲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右二爲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記者林資傑攝)
鴻海(2317)今(18)日在2021鴻海科技日(HHTD21)首度展示3款自主開發電動車,董事長劉揚偉透露,已有幾個品牌客戶有意採用,集團亦即將決定在歐洲的生產據點,後續將陸續公佈,預期電動車對集團營運貢獻明年起將陸續顯現、2023年將有較顯著成果。
針對鴻海未來與鴻華先進及MIH聯盟的互動分工關係,劉揚偉說明,鴻華先進原則上定位爲提供設計、底盤及客戶IDM,透過開放底盤平臺,使所有參與的MIH聯盟成員均能參與生意機會。身爲成員的鴻海也不例外,在零件及產品上均要跟大家共同競爭合作。
劉揚偉表示,重要是MIH聯盟成員共同努力的成果,能透過鴻華先進的IDM或鴻海的出海口打開市場,透過市場量增加而降低MIH會員的製造成本,希望藉此產生更多正向循環,也歡迎更多造車業者使用MIH聯盟底盤及鴻華先進的設計或IDM服務。
針對自主研發電動車的零組件自制率,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說明,Model T電動巴士均是在臺灣設計製造,零組件超過半數由臺灣供應鏈提供。
劉揚偉指出,鴻海針對三電整合以MIH聯盟成員身分提出電池、電機、智能電子電氣(EEA)架構及智能駕駛相關方案,希望有更多公司加入聯盟、提出更多方案,盼使聯盟綜效更大、使共用底盤更具競爭力。
對於未來與全球車廠合作生產規畫,劉揚偉表示,與全球各地車廠的合作計劃,亦是秉持上述思維,期望在美國、東南亞、歐洲、中國大陸、臺灣等地,都能由鴻海領先開闢出海口,帶動MIH聯盟藉此更具競爭力。
對於未來製造電動車的地點考量,劉揚偉認爲,汽車是個很重很龐大的產品,在臺灣製造再出口的機率幾乎是零,一定是在地化或區域化。因此包括美國、南美、歐洲、中東、印度、東南亞、中國大陸、東北亞,會有分成好幾個區域製造的佈局趨勢。
針對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致詞時,些許透露Model C與東南亞國營石油企業有量產計劃,是否意味將與夥伴泰國PTT合作生產電動車,劉揚偉則表示,這是其中一個可能的模式和地區。而預計2023年量產的Fisker,因模式使用原先平臺,因此會有自己的設計。
劉揚偉認爲,若有更具設計效率及成本競爭力的方案,客戶沒有理由不採用,Fisker未來也不排除採用共用底盤可能。原則上,將透過鴻海出海口,在全球各地透過共用底盤的設計思維在當地製造,藉此降低開發成本及所需時程。
除了裕隆率先採用、預計2023年量產推出Model C車款,劉揚偉透露,目前有幾個品牌客戶正在確認中,主因整體造車速度及成本更具競爭力,使原先沒想到可以造車的品牌客戶開始思考可行性。而集團在歐洲的生產據點也快要決定,後續將陸續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