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暖化 北半球31條河流盆地積雪量減少

氣候變遷導致北半球31條河流盆地積雪量減少,影響層面從缺水到滑雪勝地關門大吉,範圍廣闊。圖爲加州研究人員在調查降雪量。(美聯社)

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導致北半球31條河流盆地積雪量減少,影響層面從缺水到滑雪勝地關門大吉,範圍廣闊。

此外,當一個地區冬季平均氣溫升到攝氏零下8度或華氏17度,融雪速度就會加快,更容易造成乾旱。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地理系教授曼欽(Justin Mankin)說,「過了這個臨界點,就有點像斷崖式下墜」。

曼欽研究團隊10日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的報告指出,積雪量減少,對於依賴春季融雪當作爲水源的地區,會造成嚴重後果。

本週美國許多地區都降下大雪,但積雪可能在冬季結束前就融化大半。氣候變遷短期內可能提高暴風雪的機率,增加降雪量,但積雪難以持久。

研究人員觀察160條河流盆地1981至2020年間每年3月的積雪量,發現其中20%地區的積雪明顯減少,而且可歸因於氣候變遷。積雪流失最快的地區包括美國西北部和西南部,以及歐洲大部分地區。

全球積雪易融的趨勢不是到處皆然,也不是直線發展,例如,有些本來很冷的地方,氣候暖化不到冬季均溫超過華氏32度或攝氏零度冰點,積雪流失的情況就不那麼嚴重。但一旦超過華氏17度,融雪的速度就飛快增加。

報告領銜作者戈特利卜(Alexander Gottlieb)說,超過這「臨界點」的冬季平均溫度,每增加一度,融掉的雪就愈多。

美國西部歷來都是靠冬季積雪當作「冰凍的水庫」,春季和夏季慢慢融化,提供水源。冬季降雪若無法積存,夏季乾旱情形就會益發嚴重。東北部不靠積雪做爲水源,卻是冬季休閒娛樂、觀光旅遊和文化活動的一大資源。

曼欽和戈特利卜把過去40年來積雪量、溫度、降雨降雪紀錄等綜合起來,建立各地積雪模式,但有些地方資料不齊全,只能用估算值代替。

他們假設,這段期間如果沒有氣候變遷因素,各地的積雪模式會有何不同。結果發現有31條河流盆地確實會有極大不同,顯示氣候變遷是積雪模式改變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