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設計,別再抄了

導語

Introduction

中國汽車愈漸強大,應該建立屬於自己的設計範式。

作者丨杜餘鑫

責編丨曹佳東

編輯丨靳鵬輝

都說現在車市很卷,卷配置、卷價格、卷銷量,但有一點,卻是車企們很少去卷的,那就是設計。

以現在的新能源汽車,不但沒有卷設計,反而在設計上充滿了不少同質化的存在,看上去好像是在互相借鑑。或許對於車企來說,符合大衆習慣的審美和設計元素,能夠減少犯錯誤的可能,但也給汽車設計的無趣和抄襲留下了藉口。

過去,中國汽車一直在抄襲模仿的輿論下,被消費者看不起,甚至在國際地位上也得不到尊重。現在隨着中國汽車的日漸強大,不少海外設計師的加入,讓中國汽車的設計有了進一步提升,也推動着中國汽車在顏值改變之後, 逐步得到了國內市場消費者的認可。

隨着中國汽車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賽道上的全面領先,以及更多中國汽車嘗試着走向海外,進入到國際化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不得不在設計上去下更多功夫,讓中國設計也有自己的章法和體系,甚至能夠形成一套更符合消費需求和趨勢的邏輯和打法,推動中國汽車在設計上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和範式。

畢竟在中國市場已經霸佔60%份額的中國品牌,如果還造出很醜的車,如果僅僅是爲了設計而設計,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成長,從無到有

顏值即正義,作爲任何一件商品和工業品,造型設計無一例外成爲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重要因素。

對中國汽車來說,曾經也有一段痛楚的經歷,甚至被打上了抄襲和山寨的標籤。奇瑞、吉利、比亞迪、陸風、衆泰……都曾以“山寨”出名,這些企業的一些車型,造型直接“復刻”國外成熟的產品,也因此惹了不少官司上身。時至今日,這種“山寨”現象,仍然沒有根絕。

不難理解,中國汽車起步較晚,基本上也就是從加入WTO之後才迎來了快速發展,不僅汽車工業底子薄弱,在汽車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加上汽車設計人才的空白,再加上車企們在發展初期階段,不可能會砸錢去搞設計,因此要想用最快的速度佔領市場,借鑑成熟的設計語言和風格,確實不失爲一條捷徑。

既然是捷徑,那必然就不是長久之計。皮尺部的模式,雖然可以節約研發成本,但是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況下,根本不知道產品如何迭代改進,也絲毫無法培養出屬於自己的設計人才,最終只能跟隨,無法在設計上創造出一個汽車品牌精髓的部分。

這一難題,確實成爲中國汽車成長道路上的一大困惑,也成爲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汽車實力薄弱的致命點之一。

不過從2010年,當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之後,快速爆發的汽車消費市場,研發和產品週期進入到了正向軌道,企業有了更多利潤,並且對汽車設計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之後,開始全面推動中國汽車設計的進步。

一方面是汽車產業的轉移,讓海外設計師看到了中國汽車和中國品牌的潛力,成爲中國品牌的設計主導者,那段時間不少優秀海外成熟汽車品牌設計師,一定程度上爲中國汽車設計邁向全新時代奠定了基礎。

比如原福特和寶馬的設計師皮埃爾·勒克萊克,主導了第二代哈弗H6(參數丨圖片)和WEY品牌的設計工作,讓哈弗H6成爲長城最成功的車型;比如原沃爾沃的設計師彼得·霍布里,打造了吉利3.0時代設計語言體系,推動吉利成爲連續5年的中國品牌冠軍;比如原奧迪設計師艾格,爲比亞迪塑造了“Dragon Face”家族化造型範式,一改比亞迪造型的短板,並推動比亞迪站上中國汽車市場品牌之巔。

另一方面則是不少優秀的設計人才,在海外品牌歷練之後,迴歸到中國汽車品牌的設計體系中,反哺了中國汽車設計能力的提升。比如脫胎於上汽大衆設計體系的邵景峰,被業界稱爲“朗逸之父”,在他帶領下上汽自主品牌榮威名爵完成了一輪又一輪設計的迭代;比如廣汽的張帆,之前是奔馳德國的設計師,後來成爲廣汽乘用車的造型負責人,也締造了傳祺GS4/GS8等傳奇車型。

這些卓越設計師,與中國汽車的成長相伴,相互成就,在中國汽車成長史和設計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質化,新能源時代之困

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如今的汽車設計,已經沒有上一個五年時代那樣,充滿個性和百花齊放了。

比如都喜歡用封閉式的格柵和隱藏式門把手,都喜歡用貫穿式的一字線條尾燈,越來越多的車型採用眯眯眼的日行燈設計,內飾的設計風格也越來越偏向連屏和大屏設計,丟失了過去汽車設計的一些個性和獨特的風格。

有的甚至乾脆就和別的品牌設計保持一致,今天看到一款新車,似乎與別的品牌車型似曾相識。明天看到另一款新車,感覺成爲了另一品牌的孿生兄弟。甚至可以說還有的車型捂上LOGO,無法辨認究竟是哪個品牌的新車,其實這並不利於品牌形象的打造,更會讓企業不好的價值觀在消費者眼中留下不的好印象。

當然不僅是外部之間的相互借鑑和抄襲,在一個品牌的內部,不少的車企也採用相同的設計語言和風格。雖然廠商認爲這種相同的設計風格是家族化的傳承和延續,是爲了製造成本方面考慮。但作爲不同定位、價位和性格的產品,過於雷同的設計和造型,也難免有偷懶和爲了成本放棄設計躍升的嫌疑。

總結一句話就是,同質化愈演愈烈。

早在十幾年前寶馬的設計師克里斯·班戈就曾對未來汽車設計趨勢進行過預測:“未來的汽車設計將離需求更近,離藝術更遠,甚至會變成電冰箱一樣的存在,外表平庸、同質,內部依靠技術實現安全、舒適、娛樂、操控等各種功能。”

確實,電車時代的產品,相互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似曾相識的地方,因爲電車在服務於產品特性的時候,不得不盡可能考慮風阻對續航的影響,這就好比是智能手機時代,在取消了曾經翻蓋、滑蓋和直板各樣式的手機造型後,大屏無可避免的千篇一律,甚至手機正面完全看不出品牌歸屬。

加上電動車推陳出新迅速,燃油車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七年一換代的節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市場變化和需求。電動化平臺和架構的採用,讓汽車的研發週期縮短了很多,給到設計師的時間和空間被極致壓縮,在衆口難調的市場中想要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正確答案,同質化帶來的低試錯成本,成爲絕大多數車企的選擇,包括同一品牌的產品造型上,套娃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其實不僅僅是設計造型的同質化,其實在內飾、底盤、功能等方面的設計一樣存在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比如在市場上總可以找到豎屏中控造型的幾個品牌,橫連屏的也有很多,現在副駕娛樂屏流行之後,不少品牌一窩蜂地跟進,更加縮小了各個汽車品牌之間的差異化。

隨着電動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當各個車企在面對同一個價格區間、同一批供應商、瞄準同一目標人羣的時候,大家的產品大概率將很難做出明顯的差異化。比如激光雷達、800V、智艙智駕,車企們在介紹產品功能和體驗時,消費者幾乎都難以分辨清楚到底誰強誰弱了,越來越覺得好像每家產品都差不多。

而市場上數百款在售的產品,中國每年3000萬的消費者,全球8000萬的汽車消費者,大家個性和需求各不相同,難道要忍受這種無趣的競爭和選擇嗎?

中國設計,改變世界

隨着中國汽車技術、產業鏈、影響力不斷在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擴大,中國汽車的設計,必須要有一些中國根源和內涵的東西在裡面了。否則那麼多海外設計師加入中國汽車設計領域,新能源和智能汽車時代,如何才能將中國汽車的文化屬性發揚光大呢?

不久前,由吉利創新設計院主辦的2023國際汽車設計論壇上,關於汽車設計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討論,在車企、學術、工程等各個領域展開了全面的討論。這不是一次關於汽車設計“術”的落地的簡單討論,而是關於中國汽車設計在“道”的層面的躍升。

論壇上,來自中國頂尖的設計學術人才、設計界的大咖、行業專家、車企造型設計師的代表們一致認爲,直面時代機遇與挑戰,中國的汽車設計必須從單點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打造具備自身特色的全新設計話語體系,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併發布中國汽車設計領域《中國汽車設計話語體系白皮書(第一版)》,旨在探尋大變局下,中國汽車設計理論和體系建設的前瞻思考。

可以說這樣一場大會,給內卷的汽車行業帶去了一個明確的風向標,那就是在中國汽車逐步引領世界的時候,應該從設計上來一次全面的創變了,不斷推動中國汽車實現從“工業製造”到“工業文明”的轉變。

“不管是什麼技術,所有技術的發展路徑,發展到最後的結果從參數性能上一定是趨同的,無非是一個先一個後而已,最終都是趨同的。那如何讓品牌保有獨特性、差異性,這個東西唯一能解決的就是設計。”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陳政表示。其實這句話的背景,就是作爲吉利汽車造型設計的新負責人,陳政他到任吉利之後主導設計銀河系列的核心思考。

這個思考,從吉利銀河E8便可以略知一二。該車採用大量的線條和圓潤處理,整車看上去具有東方韻味的溫潤修長,再加上一些自然和特有的人文如三潭印月元素的採用,讓整個車型看上去充滿很多內在美學的東西,反映了文化價值和文化根源的內涵,確實不凡,也備受行業和消費者關注。

這意味着,銀河E8和背後的設計邏輯,打破了電動車同質化困惑,開啓了電動車時代設計進化和躍遷的又一里程碑。

實際上,不少設計師甚至汽車品牌,似乎都想明白了這一點。之前捷豹在發佈2025戰略時也提到了,設計是被放在了最高層面的,將專注於獨一無二的設計。配置和功能可以同質化,但設計爲品牌賦予的是與衆不同的內涵。

通過設計賦予車輛不同的特點,讓車輛展現不同的個性。同時,通過設計,能夠給予產品不同的功能,這便是設計賦能,能爲產品帶來更廣、更深層次的價值。

設計賦能是這幾年主流的價值觀之一。世間建築萬千,工業產品無數,如何在高度成熟的產業鏈中挖掘出品牌和產品的差異性和更多價值,設計就尤爲重要。設計是美的表達,人們在解決了基本的功能需求後,對美便有了更高追求,願意爲“美”的事物買單,這是文明進步的表現。

所以,現在更多新勢力和自主品牌卷價格、卷配置、卷堆料,其實這並不是汽車行業最適合的狀態。因爲汽車最基礎的競爭就是技術和成本,否則惡性競爭之下,利潤降低的背後,只會讓企業失去更多創新技術和創造價值的機會。

而真正能夠長遠的,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從設計入手,在這之上去分享和展現關於技術、社會、人文的思考和探索,集合中國智慧,驅動設計升維,在更高維度上去真正擴大中國汽車的影響力,這纔是中國汽車在全球汽車產業中該有的未來形態。

|杜餘鑫|

幹這行如果不努力思考

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THE END

微信號|iAUTO2010

蔚來的2023,李斌覺得還不算慘

保時捷,難逃一劫

華爲,“伸手”奧迪奔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