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裡的兩岸關係
圖╱本報資料照片
普查裡的兩岸關係
近年政府官員常說,隨着美中貿易戰,供應鏈重組,臺商回臺投資出現大爆發。然而,從2021年工商普查資料可以發現,臺灣的海外生產收入仍有八成來自大陸,大陸依舊是臺灣最重要的海外生產據點,局面並沒有什麼改變。
兩岸交流自1990年日趨熱絡,2001年夏天政府鬆綁戒急用忍政策,西進定調爲「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隨後筆電、八吋晶圓等2,000多項產品陸續開放登陸設廠,准許赴大陸投資的產品比例由六成擴至九成。
隨着臺商西進,在投資帶動貿易下,十年之間(2001~2011)臺灣對大陸出口由256億美元升至911億美元,這個成長遠超過1980年代對美出口成長的紀錄,在兩岸分工下,非僅商品貿易跳躍成長,三角貿易也扶搖直上,根據普查資料,2006年我國製造業營收裡已有四分之一來自三角貿易收入。
所謂三角貿易是指「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所獲得的收入,2006年製造業營收裡有四分之一是來自三角貿易,2016年這個比例更升至37%。也許有人會問,海外生產的「海外」究竟分佈在哪些地方?根據普查,多集中於大陸,分佈於大陸的比率於2016年已升至88.2%,這是兩岸經貿正常化的結果。
這裡有一個名詞要解釋一下,「製造業三角貿易收入」和「製造業海外生產收入」看似相同,究竟有沒有差別?沒錯,理論上海外生產收入就是三角貿易收入,唯一差別就是當海外生產的貨品沒輸往外國,而運回國內時,海外生產收入就得扣除這一筆,纔等於三角貿易收入。以2021年爲例,製造業海外生產收入11.8兆,製造業三角貿易收入11.2兆,兩者之差就是運回國內的數目。
自美中貿易戰登場,全球化已面臨巨大挑戰,對於供應鏈重組,非僅美國總統川普、拜登喊得震天價響,我方官員也常宣稱臺商回臺投資大爆發,長年聽下來會以爲臺商海外佈局已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然而,細讀2021年普查報告會發現,哪有什麼天翻地覆的變化?
普查的數字顯示,2021年製造業海外生產收入仍有82%來自中國大陸,來自亞洲其他地區只有區區一成,至於分佈到美、歐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這說明既有的供應鏈或者有些許調整,但仍如常運行。
普查也告訴我們,製造業三角貿易收入於2021年升至11.2兆,創歷史新高,比前次普查成長14.2%,全球化分工依然健在且穩定成長。至於三角貿易收入佔製造業營收比率雖略呈下滑,卻仍高達34.1%,這說明兩岸政治雖然紛擾,但兩岸經貿交流依舊緊密。
普查資料也有海外生產比,指的是海外生產收入佔製造業銷售產品收入比重,與每月外銷訂單的海外生產比不同,依2021年普查資料,製造業海外生產比由前次普查41%降至38%,數字下滑,但仍是歷年次高,平心而論,也沒有什麼天崩地裂的變化。
總的來說,2021年普查資料告訴我們,市場力量仍在政治力量之上,大陸依舊是我國海外佈局最重要的地方,在市場面前,人意的供應鏈重組只是螳臂擋車,氣勢雖大,但終究要失敗的。
小檔案■臺灣早年最大出口地區是美國,1981~1991年對美出口由81億美元升至223億美元,十年之間成長1.7倍,隨着兩岸經貿交流熱絡,2002年臺灣最大出口地區變成大陸,2001~2011年對陸出口由256億美元升至911億美元,十年之間成長2.5倍。
小檔案■自2001年經發會確認對陸投資採「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之後,召開八次專案會議檢討赴大陸投資清單,於2001年11月、2002年4月陸續公告筆記型電腦、手機、數位影音光碟機、LCD後段模組、晶圓製造等2,000多項產品改列一般類,准許登陸投資的比例由62%擴大至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