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媒合能力不足 社會住宅恐淪蚊子館

臺灣空屋佔比相當高。(圖/記者林信男攝)

記者林信男/特稿

營建署將在10年內建設3萬4,000戶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盼改善弱勢族羣居住空間不足的問題,但在欠缺媒合能力情況下,即使供給量增加,弱勢者也不見得都能入住,屆時這些社會住宅,恐淪爲另類蚊子館。

政府嘗試推動「租屋服務平臺示範計劃」,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尋找合適租屋處,不過根據公民團體巢運」觀察,「租屋服務平臺示範計劃」實施滿1年,成功媒合件數僅14件,少得可憐。

不過媒合能力顯然不是住宅政策重點,爲迴應「巢運」希望社會住宅存量達5%的訴求,營建署不僅計劃在10年內建設3萬4,000戶社會住宅,還打算充分利用全臺超過85萬戶空屋,使其轉型爲出租住宅。

上述作法,或許能使社會住宅供給量明顯增加,但政府透過哪些管道宣傳?中低收入戶如何取得相關資訊臺北市3個租屋服務平臺,都有架設專屬網站,不過弱勢族羣有多少使用網路機會?相關配套措施若不夠完善,供給量的成長,可能只是讓空屋率持續上升,入住率不見起色

況且,能否在10年內廣建3萬4,000戶社會住宅,仍有待檢驗,空屋轉型爲出租住宅的作法,也可能在投資客不願配合、可轉型空屋太老舊、修繕成本過高等情況下,繼續停留在「初步構想」階段

政府願提供更多社會住宅,是弱勢族羣的福音,但只把焦點集中在供給量的增加,卻忽略媒合配套措施的重要性,恐使福音走調,造成社會住宅沒人住,蚊子多代同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