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量子科技種莊稼?謹防僞科學毀了百姓“飯碗”
日前,央視財經曝光了多家公司打着“量子科技”旗號坑害農業生產的騙局。在河南平頂山等地,商家宣稱擁有量子技術給農作物種子賦能的高科技產品,用了他們的機器,農田裡就能實現增產增收。對於這種明顯違背常識的詐騙行爲,涉事當地政府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對有關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並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處理。
近年來,隨着量子技術在科學層面取得重大進展,量子糾纏、量子能量波等新鮮名詞逐漸從物理學界傳播至社會層面,由此也給一些投機分子提供了忽悠羣衆、“掛羊頭賣狗肉”的機會,他們打着量子科技的旗號蹭概念、講故事,進行詐騙活動。
新華社2021年3月曾報道,通過將量子力學原理與化妝品、農業、食品、服裝、汽車等傳統產業“嫁接”,全國各地已冒出2000多家各類“量子企業”,而在電商網站上搜索,各類“量子商品”也是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其實,按照業內專家解釋,真正的量子信息技術目前應用領域主要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其他領域還沒有實用化。而且,量子科技的研發需要雄厚的技術實力和高昂的成本投入,現在距離在老百姓身邊實現“量子化”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深入人心,而普通大衆受限於自身知識面侷限性,容易對專業領域的先進科技產生盲目崇拜。騙子正是利用這種心理,以雲山霧罩的宣傳手法,讓傳統騙術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以至於僞科學橫行於城鄉內外,官方雖然多次嚴厲整治打擊,社會面類似騙局依然花樣百出。
令人氣憤的是,這次“量子科技”騙局盯上的竟然是糧食生產。衆所周知,糧食安全對於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是一條絕對紅線,爲了“將飯碗端在自己手中”,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是各地政府每年的頭等大事。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可以說,糧食生產仍是一片藍海,任何能夠提高糧食產量的技術和產品都會受到歡迎。但是,這種廣闊市場空間,絕對不能爲騙子留下獲利的機會,不能爲騙子提供生存的溫牀。如果任由各路騙子瞄準並蠶食這一民生領域,顯然會打擊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最終危及國家的基本糧食安全。
可以看到,近些年各地農業生產領域頻繁發生違法犯罪案件,無論是假種子、問題化肥,還是劣質農資器具,各種招搖撞騙活動層出不窮,防不勝防。這一方面是騙子們的騙術越來越高明,另一方面也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多數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等羣體普遍防騙意識不足有關。如何解決此困境,值得社會各界深思。
當前正值春耕備耕時節,農業生產活動進入旺盛時期。爲防止新型騙局繼續爲害鄉鄰,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提高農戶的科學素養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強監管,要用法治手段讓坑害農業生產者付出沉重代價。高科技可以興農助農,但是絕不能坑農害農,針對利用新技術騙取農戶信任實施詐騙的行爲,必須全方位重點打擊。
切實維護農民羣衆合法權益,積極服務鄉村振興,不能僅停留在宣傳口號上,各地政府監管部門要堅決扛起責任,提高服務農民的意識,提升保障農業生產的能力。唯有“走進田間地頭,才能走進百姓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