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陸運河:一江春水向“南”流

7月25日,廣西欽州,中交四航局青年樞紐員工向大學生記者介紹混凝土攪拌站建設情況。劉泯杉/攝

編者按

平陸運河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幹工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第一條連通江海的大運河。7月22日-27日,平陸運河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中國青年報社開展大學生新聞實踐營,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18所高校的20名大學生走進平陸運河建設一線,零距離接觸這項世紀工程。

在幾天的採訪調研中,大學生記者從廣西欽州出發,實地走訪平陸運河企石樞紐、青年樞紐、航道15標等建設現場,採訪勞動模範、科技工作者、一線工人等,通過青年視角,用鏡頭和文字講述平陸運河項目建設背後的故事。

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一條134.2公里長的“世紀運河”正加緊施工。

作爲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幹工程,平陸運河被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於2022年8月正式開工,如今河道已初具雛形。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第一條連通江海的大運河,建成通航後,將成爲西南地區運距最短、最便捷的水運出海通道。

劈山開河,八桂向海。“平陸運河的建成,將實現一江春水向‘南’流的願景,讓輕舟‘易’過萬重山。”平陸運河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程耀飛說。

首個5000噸級航道

從許多方面來講,這都是一項“找不到先例”的工程。

“現行規範中對於內河航道等級的劃分,最高爲I級,即3000噸級。平陸運河要規劃建設5000噸級的運河航道,在全國是首例,需要經過充分的論證。”平陸運河設計項目參與者、支部書記呂小龍說,這意味着,平陸運河的設計、建造在國內尋不到先例,他們要“摸着石頭過河”。

平陸運河內連西江,外接北部灣茅尾海,西江的航道規劃,影響着平陸運河航道等級的確定。設計團隊深入調研後發現,西江航道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可通航5000噸級的船舶。與此同時,西江航運幹線正在進行3000噸級航道提等工程,已有部分航段完工。

“如果平陸運河按照3000噸級的標準建設,在西江豐水期或等到西江航道改擴建完成時,更大型的船舶就無法在平陸運河中通航。這將造成銜接水系通航條件的不協調,是極大的資源浪費。”呂小龍表示。

船舶大型化發展,也是平陸運河航道等級規劃爲5000噸級的原因。“同樣的貨物和運輸通道,用5000噸級的船舶運輸會比3000噸級船舶的更爲經濟。”呂小龍說。

在他看來,5000噸級運河航道的規劃建設在國內屬於開創性、示範性的工作,“我們所有的技術參數和建設標準都是通過無數次的試驗和驗證得出的。”這些經驗不僅對平陸運河的建設至關重要,也將爲國內外其他大型運河建設項目提供參考。

按照計劃,平陸運河工期爲52個月,計劃2026年年底主體建成。對平陸運河項目的建設方來說,這項工程時間緊,任務重,需要他們“摸着石頭過河”的地方有很多。

運河規劃段內多山,部分航道需要在山脈中挖出一條水路。在平陸運河航道9標(以下簡稱“航道9標”)5.8公里的施工距離中,70%以上需要“旱地開挖”。

“其實完成開挖量不是最困難的,”航道9標項目經理許欣說,“最困難的是將挖出來的土石方全部轉運上岸。”他們需要足夠多的運輸車輛。

當年雨季結束後,運河上的施工單位進入開挖高峰期。航道9標每天要將數萬立方米土石方送進消納場。許欣提前策劃,組織商務考察組就分包資源進行挖掘,通過中交指揮部協調共享資源,積極引進屬地化施工力量,在雨季期間完成機械設備的調配。

雨季一過,由450輛卡車組成的運輸車隊輪班運轉。到了晚上,幾百輛卡車的車燈將工地照得燈火通明。

挖只是第一步,挖完還要建。

這條運河上,建有三大水利樞紐,自北向南分別爲馬道樞紐、企石樞紐、青年樞紐。其中,馬道樞紐是目前在建的最大內河省水船閘,混凝土澆築量約347萬立方米。而整個平陸運河,需要澆築混凝土總量達上千萬立方米。

“我們的混凝土攪拌站足足有5.2萬平方米。”中交二航局平陸運河馬道樞紐工程管理部部長甘鷺介紹說,樞紐澆築的高峰期,“這臺巨大的機器,24小時都在‘咆哮’。”

5000噸級的通航等級,對航道的寬度、深度和結構也提出更高要求。

作爲平陸運河通向海洋的“最後關口”,中交天航局平陸運河項目15標段(以下簡稱“15標段”)的航道建設尤爲關鍵,它是整項工程的最後一個航道標段,也是運河的入海口。

15標段黨支部書記郝衛介紹,15標段城區段全長7.735千米,屬於欽州灣濱海灘塗地貌,施工中存在航道狹窄、水深不足、岩石堅硬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爲了克服這些問題,他們請出了大型絞吸船“天驊”船。這也是國內大型絞吸挖泥船首次在城區段進行內河疏浚施工。

工期緊、要求高,船員採取“三班倒”工作制,確保船頭的絞刀能夠盡最大可能連續施工。由於長時間作業,“天驊”船每天都要換四五次“牙”——絞刀齒。

摸索着向前的人

平陸運河是張靜秋大學畢業後參與的首個項目。剛入職時,單位原本分配她到廣西南寧從事黨建工作,但出發前一天,她聽說欽州在建運河,想着“我得過來看看”。就這樣,這個天津姑娘一頭扎進了15標段項目部。

剛來的時候,張靜秋是“技術小白”,一年時間,她已成長爲標段內工程的“女諸葛”。“她的工作會影響絞吸船的進尺、疏浚土的質量層及每天的產量。”郝衛說。

27歲的張靜秋至今記得,第一次獨立上船時,自己問的“蠢問題”。

起初,張靜秋髮現“天鯨號”絞刀頭間隙經常被黏泥填滿,從而影響作業。她想,洗船和洗車應該相似,爲什麼不能用高壓水槍直接將黏泥噴掉?但同船長交流後,她才知道這樣的方式在船上根本無法實現。

後來,她惡補了50多篇相關文獻,與現場情況反覆對比,提出了改變絞刀頭形式的辦法,最終通過增大絞手臂間距的方式解決了黏泥粘連的問題,提高了施工效率。

這個看上去沉靜、內斂的姑娘,在工作中卻敢於冒險,勇於挑戰,生活中也是如此。她每天堅持跑步,休假時會去國外遊玩,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去撒哈拉沙漠徒步,在北極圈露營。“我喜歡挑戰,想做些自己沒做過的事。”張靜秋說。

和張靜秋一樣,青年樞紐12標段的混凝土溫控檢測員許儒丹也喜歡挑戰新項目。

青年樞紐的泄洪閘、雙線船閘工程對防水抗滲及耐久性有很高要求,許儒丹發現,這裡的許多工作都是自己以前沒有接觸過的,要從零開始。

爲解決混凝土開裂的問題,她跟團隊反覆實驗,共同完成了一套智能溫控和管冷系統,可實現溫控數據的實時監測、無線傳輸、自動預警和冷卻水的智能控制,有效規避了大體積混凝土開裂風險,提高了工效,也降低了成本。

許儒丹的工作陣地並不總是在實驗室,她和項目部的男同事一樣,經常下基坑、跑現場,爲每一次的混凝土澆築作好準備工作。

“當你看到這個運河一磚一瓦地壘起來,並且親身參與了,你就會產生自豪感和成就感。雖然我們這個工作比較辛苦,但是真的參與進來,反而感覺特別值得。”許儒丹說。

工地上的健康驛站

50多歲農民工莊春壽第一次發現,平陸運河工地上有個健康驛站。

前不久在一次施工中,莊春壽的手臂不小心被燙傷,便來到工人生活區旁的健康驛站包紮上藥。“以前生病要麼自己忍着,要麼出去治療。”莊春壽說,現在小傷小病都可以來健康驛站,非常方便。

莊春壽是平陸運河青年樞紐項目的一名電焊工,家在雲南騰衝,與這裡的許多工人一樣,他皮膚曬得黝黑,曾經在很多工地上工作過,卻第一次走進工地上的健康驛站。

實際上,像這樣的健康驛站,平陸運河的工地上不止一處。馬道樞紐、企石樞紐有工地醫務室,有的還配有心理諮詢室。

在中交四航局青年樞紐項目黨支部書記喻友文看來,健康驛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暖心工程,工人在園區內就可以便捷就醫,無須排隊掛號,僅需支付藥品費用。

7月25日,在青年樞紐的健康驛站,莊春壽換完藥後,掃碼付了12元藥費。當天,在健康驛站值班的醫生班淼說,在這裡就診,不收取掛號費,只有基本的藥費。

班淼是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副主任醫師,他介紹,來這裡的通常是欽州市三甲醫院的醫生,如果是外傷、感冒發燒、中暑,醫生直接處理,一旦診斷需要去醫院,就會有急救車趕來。

“運河一直建設,我們就一直在。”班淼說。

魚道背後的“綠色工程”

對於這項世紀工程而言,環保也是重中之重。

平陸運河途經位於欽州的全國第二大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有“海洋綠肺”的美稱,固碳能力比普通樹木強,還能防止坡岸水土流失,給海鳥、寄居蟹等提供棲息地和繁殖地。

航道15標環保總監關野說,爲了守護這片寶貴的生態資源,該標段計劃佈設6萬米防污簾,目前已佈設5萬米,“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紅樹林”。

“我們還成立了紅樹林保護專班,每天實地巡護,密切關注紅樹林環境變化。”航道15標項目經理趙海豐介紹,除了實施防污措施外,項目部會定期對紅樹林進行清洗,去除附着在紅樹林根莖葉上的污垢,同時配合林業局開展紅樹林蟲害防治,努力守護好這一生態系統。

在很多方面,平陸運河項目都在關注生態保護。鰻鱺是欽江流域一種典型的洄游魚類,部分亞種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一般在海水中孵化,再遷移到淡水環境成長,最後返回海洋繁殖。

但過去65年來,茅尾海鰻鱺的欽江洄游之路一直是中斷的。

1959年,爲解決茅尾海海水倒灌、無法飲用的問題,當地建起一座“青年水閘”。 然而,水閘在攔截了海水時,也導致一些魚類無法洄游。

65年後,平陸運河項目在拆掉老水閘、建設新樞紐時,決定增加一條魚道。

“這是欽江上的首個魚道工程。”青年樞紐項目部副總工程師何麗平說,深入瞭解當地魚類生活習性後,爲滿足流域內不同魚類的洄游需求,他們打造了一條約480米長的豎縫式魚道和鰻魚道結合的魚道。

今年9月、10月,魚道將進行使用測試。何麗平暢想着,透過觀測站水下玻璃窗,看着鰻鱺、河鱸等魚類沿着這條魚道,洄游到65年前棲居的地方。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