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在陸投資機遇挑戰並存 專家建議:謹慎觀望

歐洲在陸投資機遇挑戰並存,專家建議:謹慎觀望。(路透)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表現不佳,失業率創下新高,「清零」政策已經給企業帶來實際困難,一些大型外資企業仍然決定留在中國市場繼續增加投資力度。美國之音引述分析人士建議外資企業在陸投資,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當前應持謹慎觀望態度。

在美國正式宣佈新冠疫情大流行結束,新冠死亡率逐步下降,多國已經放寬或取消入境限制之時,中國政府仍然執行嚴格的清零政策和出入境限制措施。中共本月中旬即將召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各地所採取的疫情防控手段正在加碼,「清零」、封控與維穩似乎是當局的首要任務。

中國歐盟商會在9月發佈的《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22/2023》中指出,過去4年來歐洲對陸直接投資主要來自少數大型企業,其餘企業持觀望態度。該建議書認爲,中國政府將政治任務置於優先於經濟發展的地位。建議書呼籲中國政府爲應對經濟逆風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重拾實幹精神,迴歸改革道路。

諮詢公司榮鼎集團在9月發佈的報告也顯示,在中國投資的歐洲公司以大型企業爲主,自2018年以來,歷年前十大投資者佔來自歐洲在華外商直接投資比重超過70%,外商投資集中在少數行業,其中汽車及零配件行業佔總投資額的31%,食品加工和銷售佔比14%,生物製藥佔10%,化工佔9%。

報告還顯示,德國是在陸歐洲企業投資的最大來源國,2021年新增投資佔比高達46%,德國、英國、法國及荷蘭四個國家在華投資佔歐洲國家在華投資額的89%,歐洲其他國家投資僅有11%。

瑞典國家中國問題研究中心在今年4月發佈了歐洲與中國依賴關係研究報告的瑞典部分,該報告認爲,對於瑞典創造就業和經濟增長方面,中國是不可或缺的夥伴,瑞典政府認爲除了中國以外,很難有其他備選方案,瑞典政府極少將對中國的依賴描述成一個問題,而是將其作爲自由貿易產生的不可避免的結果。在一些關鍵領域方面,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仍被視爲對瑞典國家安全的威脅。

報導引述該中心分析師比約恩·卡佩林(Björn Cappelin)觀察,歐洲大型公司對中國存在多種依賴,並且已成爲一種趨勢。「很多公司依賴中國市場,因爲產生了很大一部分收入,這是一種依賴。還有公司依賴中國作爲產品生產供應國,例如取得用於生產的組件或其他產品的供應品。」比約恩·卡佩林指出,「一些國家依賴中國進口貨物,而一些國家依賴中國市場以確保自身經濟增長。」

比約恩·卡佩林表示,外國公司在中國市場本地化是必要的選擇,中國已經開始實施在數據傳輸和跨境交易方面的法律,因此外國公司必須適應這些環境,來自中國當局的合規要求越來越多,因此這些公司被迫採取本地化策略。此外,並非所有外國公司都將自己標榜爲在中國的外國公司,他們可能會選擇一個品牌,這樣他們在中國市場更像是一家中國公司。

關注在華投資和行銷的義大利威尼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蒂齊亞諾·維斯科維(Tiziano Vescovi)說:「在中國東部的蘇州和上海,有很多義大利公司,甚至包括很多中小企業,他們在中國已經有很多年了,現在運轉情況良好,中小型企業可以在中國尋找到利基市場,但這需要更好了解中國文化。但是對於新公司,我建議義大利公司現在謹慎投資中國。10到15年前,我非常熱心建議義大利公司投資中國,現在這個時候當然更加困難。」

比約恩·卡佩林表示,外資公司爲滿足監管要求選擇本地化策略,這些公司會在中國形成一個獨立的價值鏈,包括各種配件以及針對中國市場的研發活動,然而這個價值鏈與公司在其他國家的價值鏈不一樣,不是所有公司都由能力做到這一點,對大型企業來說更簡單。

蒂齊亞諾·維斯科維說,2000年的時候,人們對於中國有巨大的期待和濃厚的興趣,現在中國很多機會關上了大門,很多公司說中國不像20年前開放,但是每個國家都會選擇支持他們自己的公司,這是他們的發展故事。然而在本地企業和外資企業尋求平衡非常困難,外資企業會帶來創新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外資企業面臨地緣政治衝突的背景下,外資企業對中國投資信心有所減退。中國今年第二季經濟增長僅爲0.4%,居民更傾向於增加儲蓄,降低生活開支。商界期待中國政府在中共二十大結束後對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有所放鬆,儘管分析人士傾向於認爲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困難是新冠大流行造成的暫時問題,然而這也是企業及投資者所面臨最緊迫的壓力。中國當局嚴厲的防疫措施已經引發了企業的不滿,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抗議活動,從中國官方目前表態來看,解除封控措施似乎遙遙無期。

蒂齊亞諾·維斯科維表示,中國政府的「清零」和封控措施難以預測,令很多外國公司,特別是外國中小企業感到有些害怕,他建議外國投資者保持觀望態度。蒂齊亞諾·維斯科維認爲,目前中國防疫政策和形勢仍然不夠明朗,一切要等到中共黨代會結束後再看中國政府的態度,或許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中國將會有重啓的一天,中國市場依然存在,但現在投資只會虧損,大公司可以選擇投資然後等待,因爲他們希望留在中國市場。

蒂齊亞諾·維斯科維說,大型企業可以在中國建設工廠,但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源進入中國市場,市場和市場規則對於小公司而言非常嚴格,另一個原因是缺乏對中國文化的瞭解。蒂齊亞諾·維斯科維表示,很多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缺乏分銷管道,他介紹說,「2010年以後在中國有很多義大利投資,因爲中國市場是不可忽視的,然而最近三四年情況變得愈發困難。」

比約恩·卡佩林表示:「公司知道做這些投資顯然存在固有風險,但是他們相信這些風險可以通過博弈取得平衡,中國仍然是有吸引力的市場」。他指出,對一些公司再說,冒一些風險進入中國市場是值得的,不過中國的一些政策更緊密的滲入經濟,因此公司有必要知道中國越來越政治化,法律條文經常變動,這些因素需要做好準備。

中國歐盟商會的建議書認爲,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支持及商業政治化等問題降低了對中國投資的吸引力,未來發展將難以預測。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表示:「歐洲企業仍願爲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但由於中國國門緊閉,歐洲企業難以預測日益複雜的政治、經濟和聲譽風險,暫無計劃增加投資。」

比約恩·卡佩林認爲,中國目前的環境愈發複雜對於很多公司來說充滿挑戰性,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的公司會更加猶豫,一些公司可能選擇撤退。同時比約恩·卡佩林表示,「我認爲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兩年來,有關疫情方面有很多限制。我認爲對於公司來講,進入中國的門檻擡得非常高,很多中小型企業選擇推遲進入中國市場」。比約恩·卡佩林提到,中國瑞典商會的調查顯示,僅有2%的公司考慮離開中國市場。

歐洲與中國目前有密切的經濟往來,德國新政府上臺以來對中國採取的較爲強硬的姿態。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表示,中國是一個受歡迎的貿易伙伴,但德國不能允許北京的保護主義來扭曲競爭,也不會因失去生意的威脅而拒絕批評侵犯人權的行爲。

哈貝克強調,「我們不能讓自己被敲詐」。一些政府機構和研究機構已經開始評估與中國脫鉤的風險。

蒂齊亞諾·維斯科維表示,俄羅斯曾經被視爲是一個正常、穩定的國家,歐洲從俄羅斯大量購買石油天然氣,現在歐洲需要擴展供應商降低風險,對於「一帶一路」倡議也是一樣的。蒂齊亞諾·維斯科維說,「如果我們不瞭解中國怎樣看待歐洲的發展和與歐洲的聯繫,我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中國的穩定,與中國建立強有力的聯繫,他們和美國有爭端,和俄羅斯有密切聯繫,總體上對歐洲不是很好。」

中國在全球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提出了「雙循環」經濟政策,試圖拉動消費促進「內循環」。比約恩·卡佩林表示,中國的政策意味着給予國內企業優先地位,這和中國聚焦自給自足的政策走向一致,長期來看會對外資企業產生影響。比約恩·卡佩林還提到,中國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因素,中國與世界不會在一夜之間脫鉤。

儘管歐洲企業面臨實際困難,諸如貿易保護主義、強制技術轉讓等問題,但企業管理層避免在公開場合談論中國政治,以避免觸怒中國政府進而損害在華業務。由菲亞特克萊斯勒與法國標緻雪鐵龍合併而成的斯特蘭蒂斯集團總經理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在7月罕見發聲,指出中國商業環境已明顯政治化。

卡洛斯·塔瓦雷斯認爲,西方與中國的緊張局勢將會加劇,而中國政府會讓中國企業出於領先地位,這將使在中國擁有龐大工廠的外國企業蒙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