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突然發難

作者:老古

9月13日週三,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對中國出口到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啓動反補貼調查,認爲中國電動汽車扭曲了歐盟市場。

此舉引發業界譁然,在美上市中概新能源車股當日普跌。

同時,另一領域的貿易戰也在醞釀當中,那就是光伏領域。

繼美國之後,歐盟也在一些重要的領域針對中國企業,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關於貿易衝突的起因,在國內其實有着巨大的分歧。

有人認爲是西方國家與中國之間價值觀的分歧,有人認爲是中國崛起對歐美髮達國家構成了國家利益的威脅。

這些判斷都是錯誤的,因爲他忽視了這些國際貿易政策後面具體人的具體利益。

很顯然,價值觀分歧、國家利益這些都是比較縹緲虛幻的大詞,不能說明貿易戰試圖保護哪些人的具體利益。

在歐洲推動對華新能源車進行貿易制裁的是誰呢?法國。

法系車在歐洲銷售佔了絕對大頭,但在中國市場卻一敗塗地。因此,法國車企推動貿易戰的利益動機就非常明確了,反正他在中國也賣不動,所以更需要保護他們在歐洲市場的市場份額。

法國財長勒梅爾週三在柏林遊說德國採取更嚴厲的措施來保護歐洲工業時稱,歐洲必須表明決心捍衛其經濟和工業利益,開展對中國新能源車的反補貼調查“是令我歡迎的非常好的決定”。

擁有法國血統的車企巨頭Stellantis首席執行官稱,歐盟應爲那些難以跟上(競爭)步伐的本土製造商提供幫助。

在中國賣得風生水起的德系車,則站出來反對貿易戰。

德系梅賽德斯的CEO則在5月表示,歐洲應促進自由貿易,抵制採取保護主義措施的衝動。

代表德系車利益的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則態度相對含糊,稱此舉並非爲了將物美價廉的汽車排除在歐洲市場之外,如果真的證明中國爲企業提供了不公平優勢,“任何進一步的舉措都需要討論再決定。”

在德國國內,反對的聲音非常大,並且比較激烈。

原因也是利益,德國的工業企業在中國市場混得不錯,如若貿易戰引發雙方的管制,那麼德國的工業企業必將受到衝擊。

要不要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反傾銷的爭論中,支持者與反對者也是立場鮮明的。

德企內部對是否對光伏業中企施加貿易壁壘存在巨大的分歧。

製造商主張政府應採取措施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但安裝商則持反對態度。

德國太陽能安裝商Enpal高管稱:“以犧牲穩定、盈利和以終端客戶爲中心的大型產業爲代價,來保護一個小型集團及其缺乏競爭力的商業模式,這是不可取的。”

作爲安裝商,當然是希望他們的採購能降低成本,搞反傾銷肯定不利於他們。

而製造商的支持也是基於利益。當前,歐洲太陽能電池板出現了供大於求和價格低廉的現象。歐洲太陽能製造委員會(ESMC)表示,價格已從年初峰值時的約每瓦0.24歐元降至0.15歐元左右,而歐洲製造商的定價爲0.30歐元。

歐盟90%以上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硅錠和硅片來自中國。Solarworld等德國光伏產品製造商紛紛破產。德國光伏行業四年內裁減了10萬個工作崗位,已經失去在全球市場的領導地位。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是那些具體的企業基於具體的利益,在推動歐洲政府在發動貿易戰,他不是基於價值觀,也不是基於空泛的國家利益。

歐洲企業在新能源車和光伏領域競爭不過中國企業,纔是貿易衝突的直接原因,但是,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爲什麼有着數百年工業基礎和大量的製造業人才的歐洲,會在這些新的領域節節敗退呢?

大多數中國企業,發展的時間僅僅只有幾十年,新能源和光伏領域的企業很多不過是企業新秀罷了,爲什麼他們立刻就對歐洲企業構成了衝擊?是中國企業非常牛逼嗎?當然不是。

歐洲市場對勞動力市場、營商環境的管制,纔是歐洲企業競爭力下降的根本性原因。

大衆要向新能源領域轉型,受到的最大壓力不是來源於競爭對手,而是來源於工會勢力。因爲轉型會帶來燃油車熟練技術工人的失業,因此,工會對大衆的轉型進行了強烈的杯葛,甚至將主張轉型的CEO都趕下臺了。

各種勞工組織不斷通過非市場化手段提升工資,讓歐洲企業競爭力不斷衰退。

同時,還有大量的各種企業管制。企業開業需要有無數的許可,特別是環保許可。特斯拉在德國建廠過程中,爲了拿到各種環保許可就花費了數年的時間。

甚至一個小企業要在車庫創業,開個窗戶要許可,必須要有獨立廁所,還必須有要男女分廁,招聘員工女性員工的比例都有精確的要求。

影響更大的是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大量的外來移民和本地懶人,都躺在國家福利身上吃白食,企業大量的利潤被徵作稅款用於福利支出,從而使得企業投資能力快速下降。

這個時候,如果國際貿易是開放的,會發生什麼?本地企業生產的產品就會打不過外來的企業。

這些企業就只有破產一途。企業爲了活下去,要麼選擇投資全球,比如大衆這種跨國型企業,而那些大量沒有能力在全球佈局的企業們,則開始向政府展開遊說。

他們遊說的話術很簡單,你們政客許下了大量的社會福利,同時從企業徵走了高額的稅收,現在企業的競爭力下降了,如果你不管制外來商品,我們就得破產,你也收不到稅了,也發不了社會福利了。

因此,政府在這種遊說下,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力,發動貿易戰、管制外國商品,就是一種必然。

如果不管制外來商品,那麼,本地的各種高稅高福利政策也終將面臨失敗。

這纔是貿易衝突的真正起因。歐盟貿易戰如此,美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也是同一原因。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具備有製造業更好的營商環境,中國的白左社民主義政策更少一些,纔是中國被針對的原因。

歐盟和美國針對的不是哪一個國家,而是針對外來的商品。

貿易衝突的真正成因,是歐美福利主義、白左干預主義氾濫,是高稅收、多管制、工會橫行的結果。

歐美國內的體制不改革,對外的貿易管制就不會消失。因此,歐美國家對中國和東亞各種製造業的貿易戰不會停止。

即使看起來和歐美政府關係很好的越南,在2023年上半年,也成爲貿易戰的目標,僅僅美國上半年就發動了十幾次針對越南出口企業的反傾銷調查。

只不過越南的工業體量還不夠大,不如中國那麼顯眼,所以沒有成爲社會熱點。

如果從一個更長遠的發展趨勢來說,東亞、東南亞、南亞這些區域正在成長爲世界經濟中心,而歐美則將從世界經濟中心滑落。

一輪接一輪的市場化改革,正在這些地區展開。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東盟和印度也在進行大規模的市場化改革,反觀歐美,他們正在白左思維的侵蝕下,變得越來越不自由。

這也註定了,歐美對亞洲新興工業國發動的貿易戰是長期的。中國也將長期面臨這一現實。

但是,量變會引發質變。

中國需要的是進一步的開放市場,進一步地擴大與全世界的貿易,進一步地改革國內的營商環境,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數十年後,當經濟中心徹底來到亞洲時,那麼歐美國家用貿易戰來阻絕國際競爭的手段也將失效,因爲這將帶來歐美民衆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

貿易戰,只有在我強彼弱的情況下,才能禁絕。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只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貿易戰不足爲慮,只會成爲歷史長河中的一幕鬧劇,成爲歐美經濟中心旁落的一個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