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各國對「晶片法案」逐漸達成共識 有望加快推動

2月8日,歐盟執委布雷頓 (Thierry Breton)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了關於歐洲晶片法案的新聞發佈會資料照。(Shutter Stock)

歐盟各國部長們在本週四(12月1日)的電信理事會會議上批准了一項授權,啓動關於《晶片法案》(Chips Act),讓歐盟個機構之間開始協商。歐盟輪值主席國官員認爲,歐盟必須減少對亞洲和美國的全球半導體領導者的過度依賴,爲此準備了相關倡議以及準備籌建超大型工廠。

據歐盟專業媒體《歐洲動態》(EurActiv)2日報導, 這項法案是歐盟爲了努力擴大歐洲半導體能力別且導入一個預測和管理供應危機的機制所做出的各種嘗試的一部分。晶片是所有電子設備中的關鍵部件,在過去的幾年之間,全球的晶片短缺擾亂了小從PlayStation電玩主機,大至汽車等各種產品的製造,促使執委會提出這一建議。歐盟理事會通過的、由主席國捷克促成的文本引入了一些重要的變化。

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捷克貿工部部長西克拉(Jozef Sikela)說:「歐盟必須減少對亞洲和美國的全球半導體領導者的過度依賴,通過《晶片法案》,歐盟正在將問題掌握在自己手中。」

半導體是高度複雜的技術,其開發過程極其漫長,而且是資本高度密集型的產業。因此,這個複雜的供應鏈的特點是生產能力牢固地集中在亞洲,而設計專長則在美國。

爲了解決這些「戰略依賴」,《晶片法案》建立了一個法律框架,通過引入「首創」概念,確定了可以提供公共資金的條件,以資助歐洲的新設施,即所謂的巨型工廠(Mega Fab)。

這些巨型工廠必須能夠推進歐洲的技術能力。(Shutter Stock)

換句話說,這些巨型工廠必須能夠推進歐洲的技術能力。這些世界首創的設施,是理事會討論的核心,對於這樣創新要求,還擴大到運算能力和能源效率等要素。

這些巨型工廠需要達成的任務要求也得到了調整,爲的是要使得這些工廠超級工能夠對整個歐盟的半導體價值鏈產生積極的外溢效應。

這項義務也是成員國廣泛關注的一個問題點,即這些超大型工廠似乎只會讓那些擁有雄厚資本、有能力補貼這些昂貴設施的人受益。事實上,「外溢效應 」可能採取不同的形式,例如,作爲一個研究中心或培訓計劃。

當執委會評估巨型工廠的計劃時,它將不得不考慮一些方面,如商業計劃的財務可持續性和主持國建立該設施的準備情況。

歐盟行政部門必須要有能夠從超大型晶圓廠計劃中,隨時抽身的退場機制,但需要在與聚集各國政府的代表的歐洲半導體委員會(European Semiconductor Board)協商後。

此外,在「壓倒性公共利益」的緊急情況下,可以通過減損歐盟的環境程序來建立超大型工廠。該提案的一個基本部分是「歐洲晶片倡議」(Chips for Europe Initiative),這項倡議將資助建立先進的設計能力、新的尖端晶片試驗線、建立工程和技術能力、創建一個能力中心網絡(每個成員國至少一個)以及促進半導體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

該倡議將從歐盟的研究計劃「歐洲地平線」(Horizon Europe)中獲得16.5億歐元(近新臺幣530億元)的資金,用於研究和創新活動,並從「數位歐洲計劃 」(Digital Europe Programme)中獲得12.5億歐元(近新臺幣401億元)的資金,用於半導體產業能力建設。

執委會和歐盟國家將建立一個早期預警機制,並在危機期間繪製出潛在的阻礙點 。在發生危機的情況下,委員會可以向國防和醫療等關鍵領域的巨型工廠發出優先訂單,或者按照COVID-19疫苗的模式提出共同採購訂單。在理事會中,對汽車部門是否應被視爲關鍵部門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但最終放棄了這一想法,因爲這將過度擴大「危機」範圍(偏向商業)。

原先爲了獲得公共資金,《晶片法案》引入了歐洲晶片基礎設施集團(ECIC)的法律實體。然而,這種模式引發了爭議,較弱的歐盟國家認爲這隻會讓歐盟大國更強,不過,最終歐洲晶片基礎設施集團仍然保留在文本中,但它變成了可選用、非強制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