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被曝再度劍指中國太陽能 內部分歧難彌:小心雙輸

歐盟被曝再度劍指中國太陽能,內部分歧難彌:小心雙輸。(觀察者網)

據觀察者網引述英國《金融時報》27日報導,去年10月,有消息稱,歐盟計劃動用補貼或「關稅大棒」等工具,在與中國太陽能產品的競爭中保護歐盟企業。由於內部分歧,相關計劃一度不了了之。有歐盟知情官員透露,鑑於近期多家歐洲太陽能企業宣佈關閉生產,時隔近四個月後,歐盟再度醞釀對中企「下手」。

報導稱,最近幾周,四家歐洲工廠已經關閉或宣佈即將關閉太陽能電池板生產計劃。然而,此時正值歐盟推動可再生能源投資之際,歐盟準備在下個月宣佈一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計劃。一些歐盟製造商將此歸咎於來自中國產品的競爭和他國政府的補貼。

其中,瑞士太陽能組件製造商梅耶博格本月早些時候表示,除非獲得政府支持,否則該公司將於4月關閉其在德國工廠,並擴大美國生產規模,預計約500個工作崗位將受到影響。該公司表示:「中國產能過剩的急劇增加,以及美印實施的貿易限制,導致2023年歐洲太陽能市場出現嚴重供應過剩和前所未有的扭曲。」

目前,行業數據預警歐洲製造商正「瀕臨崩潰」。一名歐盟官員告訴《金融時報》,歐盟委員會「意識到太陽能行業面臨的困難」,正在考慮貿易措施的「所有選擇」,可能包括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徵收「懲罰性關稅」,或激勵成員國政府保持工廠運轉。

不過,歐盟太陽能行業內部,對於歐盟是否應實施貿易壁壘存在分歧。

歐洲太陽能製造委員會(ESMC)持支持態度,認爲歐盟應向中國產品「下手」。該委員會秘書長林達爾(John Lindahl)預警稱,歐盟太陽能製造商正「處於崩潰邊緣」,歐洲大部分生產可能會在三個月內關閉。他將此歸咎於來自中國產品的競爭。

「全球產能嚴重過剩,歐洲製造商無法在不遭受巨大損失的情況下銷售產品,我們需要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林達爾稱,若現狀持續下去,「要麼製造商將被迫破產,要麼……資源將轉移到美國」,因爲美國政府正向在美投資綠色技術的公司提供鉅額補貼。

當地時間26日,歐洲太陽能製造委員會召開了緊急董事會會議,正考慮提出「反傾銷投訴」,要求歐盟委員會必須對此進行調查。林達爾稱,該委員會尚未做出任何決定,但「有必要考慮貿易防禦措施」。

不過,歐盟另一個行業組織——歐洲太陽能產業協會則公開反對任何貿易壁壘措施。

歐洲太陽能產業協會首席執行官海梅森伯格(Walburga Hemetsberger)表示,「我們一再警告歐盟和國家政策制定者必須迅速採取行動,提出真正的解決方案」,比如國家援助規則、彈性拍賣和信貸擔保。

另一名歐盟行業資深高管警告說,歷史表明,貿易壁壘將造成「雙輸局面」,並使歐盟的氣候目標「前途未卜」。歐洲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僅佔實現歐盟2030年太陽能發電目標所需太陽能電池板的3%,開發商擔心實施貿易措施可能會影響供應並阻礙項目實施。

德國太陽能安裝商Enpal首席供應鏈官拉斯(Henning Rath)同樣認爲,歐盟行業遭遇困境的根源,不在於外部競爭,重新引入保護主義措施將擾亂市場。他指出,「如今,中國人不僅在價格上最具競爭力,而且在質量上也最具競爭力」,歐洲缺乏中印等國家實施的「長期產業戰略」。

這並非首次傳出歐盟醞釀對中國太陽能產品「下手」的消息。路透社去年10月曾報道稱,近幾年來,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給歐洲製造商帶來了「巨大的價格壓力」。以德國爲首的歐盟國家正試圖在太陽能領域減少對華依賴,計劃動用補貼或「關稅大棒」等工具,保護歐盟太陽能企業。

歐盟委員會當時的數據顯示,歐盟90%以上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矽錠和矽片來自中國。歐洲太陽能電池板出現了供大於求和價格低廉的現象。歐洲太陽能製造委員會(ESMC)表示,價格已從年初峰值時的約每瓦0.24歐元降至0.15歐元左右,而歐洲製造商的定價爲0.30歐元。

不過,有業內人士透露,歐盟行業內部對此存在分歧,有安裝商質疑質疑此舉屬於貿易保護。

歐洲太陽能產業協會曾警告稱,潛在的關稅戰將導致「雙輸」,並嚴重損害歐洲部署清潔能源的能力。他們擔心,此舉或導致2013至2018年期間的「情景重現」:當時,由於歐盟徵收關稅,中國產品供應減少,歐洲太陽能安裝速度也迅速下降。

公開資料顯示,歐盟在2013年首次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晶圓片和電池實施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並於2017年3月將這些措施延長了18個月,最終於2018年9月到期。期間,中國企業出口到歐洲的太陽能電池、組件面臨平均47.6%、最高67.9%的反傾銷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