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SPAC熱度 天壤之別

歐美新創企業對透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來上市興趣有極大不同。歐洲大多選擇以股票首度公開發行(IPO)的傳統途徑上市,跟美國目前SPAC狂熱形成強烈對比。

估值56.5億美元的虛擬活動平臺Hopin,是歐洲少數幾家具指標地位的新創科技公司,其執行長布法哈(Johnny Boufarhat)準備2021年或2022年直接透過IPO上市,跟歐洲最有價值金融創新公司Klama一樣,無意透過SPAC上市。

SPAC無實際營運項目,被稱爲空白支票公司,成立目的是募集資金來併購其他企業。現在成爲私人企業不經IPO而借殼上市熱門管道

銀行業認爲SPAC還在發展初期,會改變企業未來上市方式,但歐洲企業對SPAC態度謹慎,擔心其成本太高和被主管機關盯上,突顯SPAC有潛在風險本質

透過SPAC上市後,通常被併購企業的兩成股權,會落入出資或成功牽線人士口袋。新創企業因難以透過IPO等傳統管道籌措資金,而採用這種高成本上市方式。

路透資料顯示,2020年到現在,歐洲僅十家公司透過SPAC上市,合計籌資約13億美元,美國同期卻有522家藉SPAC上市,總籌資額逾3,000億美元。

歐美SPAC市場冷熱分明,因爲Klama、Trustly和Wise等歐洲金融科技公司,是估值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已經營一段時間而有健全財務,不需要高成本的SPAC上市。有創投支持的新創公司從成立到上市,歐洲平均10.5年,是美國均值近兩倍。

歐美法規不同讓SPAC熱度也不同。美國SPAC規定較寬鬆,在併購完成前股權由第三方託管,若投資人不喜歡併購目標時可把資金撤回,但歐洲不準這樣做。

歐洲上市規定沒美國嚴格,降低歐洲企業對SPAC興趣,但美國企業卻對SPAC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