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網戀遭詐自責憂鬱 醫籲注意情緒變化治療改善

38歲陳姓女子透過交友軟體認識外國男性,短短3個月陷入情網,美好情話交織未來想像,陸續借出近300萬元,直到對方突然失聯才驚覺被騙,自責致憂鬱症,幸好經過治療後改善。

詐騙事件時有所聞,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在診間遇到越來越多自責憂鬱的詐騙受害者,陳姓女子就是其中1人,除了金錢損失,情感上也大受打擊,難以接受被欺騙,走進診間,診斷爲憂鬱症,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並配合服用藥物,症狀改善。

「這幾年,詐騙受害人走進診間人數確實比往年更多。」施姸安說,除了民衆對於心理症狀警覺提高、願意求助專業以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過後的詐騙案件量似乎也增加,造成受害者隨之攀升,臨牀上常見到發生詐騙後,很多人會出現吃不下、睡不着,凡事提不起勁,整日胡思亂想。

施姸安表示,在診間遇到的詐騙受害人,往往面臨情緒5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情緒階段反反覆覆,沒有一定順序,多數人需要3個月到1年消化情緒,過程中可能出現適應障礙症合併憂鬱、焦慮,嚴重時影響日常生活,甚至有自傷傾向,鼓勵勇於求助就醫。

施姸安說,詐騙受害者非常難走出來,因爲自尊面子問題,不敢向外求救,此時更需要親友細心察覺與陪伴,若發現身邊的受騙親友出現易怒、沒耐心、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常出包,心不在焉常車禍,或行爲舉止改變,如活潑個性突然沉默寡言,一定要主動關懷,及時伸出援手。

面對出現心理症狀的受騙被害者,施姸安表示,一般會採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同時進行,尤其藥物是止損第1步,必須先吃得下、睡得着,不胡思亂想,纔有助維持生活功能與人際互動,下一步是心理治療,協助受害人放過自己,擺脫自責的情緒,走出陰霾。

施姸安說,詐騙猖獗,手法推陳出新,透過完整組織專業設下圈套,利用人性弱點,即使戒備森嚴、防備心很重,破防後更可能兵敗如山倒,被詐騙就是被鎖定,絕對不是因爲不夠聰明,「就像感染新冠,只是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