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真心話時間》男人40的愛情與麪包

圖、文/GQ

Johnathan結婚了,黃金單身漢突如其來的紅色炸彈殺得一票辦公室迷妹措手不及,當然,包括我們這羣死黨

「我從來不知道他愛Lisa愛到想結婚耶?」我問其他朋友。只記得年初的時候,我們幾個人一直逼問Johnathan,到底是愛Lisa還是薇娟,他只是回答:「薇娟……比較愛,但是有難度。」

「到底什麼難度?」我問另一個男性友人。 友人看看我,一副「妳怎麼連這個都不懂的表情」。「我問妳,Lisa做什麼工作?」友人問。「在她爸開的大公司裡當總監啊。」我回。

那薇娟在做什麼?」友人又問。「幼稚園老師。」事實上薇娟就在我家附近的幼稚園任教。 「那你覺得以Johnathan一個月收入10萬元,扣掉房貸3萬,生活費3萬,給父母2萬,繳保險車貸2萬的狀況,他會娶月入15萬,以後可以接班企業的Lisa;還是跟他一樣月薪扣完就完全存不了錢,生了小孩上演貧賤夫妻百事哀的薇娟?」友人理所當然的口吻簡直一棒敲在我腦袋上。

所以男人終生伴侶的時候,也會看女人的收入來決定啊?我恍然大悟。「那你們幹嘛一直批評女人挑對象會挑財力好的那種?」

「這就要看男人的年紀,還有他本身缺不缺了。」友人長嘆口氣,「20幾歲的小鬼還不懂,這個社會要階級流動有多困難;40歲的男人很明白,自己這輩子能賺能存的差不多就這樣了,愛情誠可貴,麪包還是很重要。」

沒有任何一個經歷過世事成年人會不懂,激情總有褪色的一天,彼此能「好好過日子」(或是換個順序:「能過個好日子」)更加實際。

這讓我想起伍迪艾倫的一部電影《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電影內容在講述一個小資產階級的男人搭上豪門千金,卻又深受另一個無產階級女人(史嘉蕾喬韓森飾演)所吸引,(題外話,這角色安排真夠狠的,哪個男人不會被奶膨腰束眼神飢餓的史嘉蕾勾到失魂呢?)他們彼此被一眼瞬間的濃烈愛情深深吸引,甘願犯下背叛伴侶的道德瑕疵,最後卻在激情逐漸消退之後,男人爲了保有自己上流社會的富裕日子,而狠心背棄那個什麼都沒有的女人。還記得剛看完電影的時候,我心中震驚到不行:「馬的,這蝦毀?」伍迪.艾倫用極其高明的手法,把人性光明黑暗面殘忍血淋淋地解剖攤在觀衆前。

一直以來,我們都太習慣愛情電影(或任何歌功頌德愛情的文本)把愛情放在至高無上的雲端,彷彿愛情無敵,以爲愛情可以讓人不屑麪包,甚至塑造犧牲現實來成就的愛情纔有資格被稱呼爲「真正的愛情」。在那些時刻,我們被催眠暫時忘記年收入70萬和300萬的差異;忘記一隻皮夾能買300元、3,000元或30,000元的差異;忘記居住在10坪沒有窗戶租屋空間,或坐擁70坪景觀豪宅的差異;忘記自己的父母生病只能睡四人健保房,而別人的父母卻能擁有獨立空間還外加看護的差異,或忘記去想自己臨老需不需要爲醫藥費不足或養老金憂慮。年紀與現實生活拉扯着人的感性理性,經典愛情故事羅密歐茱麗葉愛到爬牆約會生死追隨,他們當年14歲;梁山伯祝英臺甚至連對方有沒有GG都搞不清楚,他們那年未滿18;愈是困難重重的愛情開端與轟轟烈烈不顧一切的作爲,愈像是歌頌愛情至高無上神話的獻祭,只不過愛情文本是愛情文本,現實是現實,講白了,若沒有經濟上的餘裕,你恐怕連去電影院看場愛情電影的閒情逸致都沒有。當一個人步入40歲,少了一些對世界的天真,我們怎麼會浪漫的以爲,人性之前,愛情的火焰必然能勝過理性考量? 於是我開始對身邊超過40歲的男人展開意見調查:「如果你一個月的薪水應付生活所需就差不多了,此時身邊有兩個女人,A:你對她的喜歡90分,可是她收入也不高,婚後你得養她跟孩子,過得很艱辛;B:你對她的喜歡80分,可是她月收20萬,對你真心且溫柔。你們會選誰?」幾乎沒有例外的,所有男人都選了B。(當然,這些答案伴隨了一些典型男性擔憂例如「希望B不要很強勢」「不知道B會不會瞧不起我」「爲什麼B會愛我呢?」等等等)答案這樣一面倒的原因,自然是基於一個假設前提:「如果你一個月的薪水應付生活所需就差不多了……」正是因爲被這樣的前提掐住,才讓人面臨選擇困境。這也讓我重新思索關於「經濟餘裕(扣除必要花費之後所能運用的金錢空間)」、「愛情」與「自由度」之間的關係。雖然我們都知道,麪包跟愛情並不是絕對正相關,意思是:不是愈有錢,你的愛情就會愈幸福,也不是愈沒錢你的愛情必然愈不幸,但「經濟餘裕」確實會影響你在愛情選擇上的意向和自由度,而你的自由度愈大,愈覺得自己的愛情是自主選擇而來,而非被迫低頭,更有助於提升你對這個伴侶的滿意度

所以如果你問我,究竟麪包買不買得到愛情呢?拜託,不要再講什麼用鮑鮑換包包這種膚淺的言論,因爲麪包真正高明的部分,不是能換得一副鮮嫩多汁(或孔武有力)的肉體,而是讓人對未來感到安心。這種安心,是理性對感性的制衡,讓人暫時放下對命中註定式愛情的迷戀與執念。

【轉自/GQ、作者/御姊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