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被圍剿:我們能應對憤怒的公衆嗎?

農夫山泉有點苦

農夫山泉一定沒有想到,宗慶後去世竟然成爲農夫山泉最大的輿論危機。

從影響的結果看:

1、農夫山泉不僅股價連跌三日,市值蒸發約230億。

2、銷售銳減:無論是線上渠道,還是線下渠道都如此。

3、輿論風波不斷:上榜熱搜11次,上榜平臺5家,持續時長126小時(梅花網輿情監測統計)。

這場風波農夫山泉始料未及,即使是連一向低調、幾乎不出現在媒體聚光燈下的大老闆鍾睒睒也都寫了一篇小作文《我與宗老二三事》,試圖來應對這場關乎企業品牌、個人口碑的危機。

一窩蜂的捧神,一股腦的踩人

農夫山泉與娃哈哈的商戰歷來都存在。而隨着宗老的去世,這個矛盾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且演變成了“一窩蜂的捧神,一股腦的踩人”。

圍剿農夫山泉和鍾睒睒,事實上還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1、大佬間的商戰引發對鍾睒睒個人的討伐:忘恩負義、農夫與蛇。

2、仇富情緒。

3、民族情緒:外資企業(一會說是美國資本,有人說是賣給了日本);鍾睒睒兒子美籍問題;包裝“媚日”。

危機公關有三大致命問題:仇富、民族情緒以及生命安全。而這一次農夫山泉踩中了兩個,真是要命。

都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成爲“首富”就意味着要被網民置於火上烤,當商戰中的一家被捧成了神,那麼另一方就有可能被魔化成妖。

舉個簡單的例子:

1、#終於知道娃哈哈爲啥用紙箱包裝了#:網友說,員工說是宗老不讓,因爲這樣會斷了基層靠撿紙箱維持生計的人的收入來源。

2、農夫山泉包裝媚日:有自媒體稱,農夫山泉東方樹葉(綠茶)產品包裝上印的圖案是日本淺草寺五重塔,還有自媒體稱,農夫山泉茶π產品包裝字樣和日本神社有關。

光看這樣的報道是如此的荒謬,但你卻發現傳播是如此的廣泛。而這,可能就是輿論傳播中最容易被傳播,也可能最讓更多人相信的事。

忍一忍,也許風平浪靜

很顯然,對於這場風波,農夫山泉很在意,鍾睒睒更是親自下場,遵循黃金24小時的危機處理法則。

但似乎,這個法則失靈了,甚至走向了更大的輿論風波場。

從鍾睒睒的迴應,以及農夫山泉副總裁周力的朋友圈能夠感受到:鍾睒睒感受到了委屈,農夫山泉感受到了委屈,農夫山泉的經銷商更是覺得無辜:賣農夫山泉怎麼像是罪人?

迴應的目的是爲了消除信息差,獲得反對者的理解,讓支持者更擁抱,讓利益共同體更能站在一起,從而將損失降到最低。

因此在迴應的時候,需要想清楚的是:

1、迴應是否能解決(核心)問題?

2、如果迴應,我們如何應對?是否會製造更多的問題?

從輿論的聚焦問題和事後迴應來看,農夫山泉及鍾睒睒都無法迴應核心問題,且因爲迴應引發出更大的輿論風波,被置於更大的討論中。

但從鍾睒睒的迴應內容看,在輿論上沒有拿捏好姿態,一定程度上此刻的鐘睒睒和農夫山泉說什麼都是錯的,大衆不聽且會激怒更多的問題。讓子彈飛一會,不下場迴應也許是上策。

懂一點傳播,也許不是壞事

農夫山泉的事發生後,有朋友問我:我們應該如何引導輿論?

無論是鍾睒睒的悼念、小作文,還是農夫山泉的第三方解讀,作爲公關人來看輿論的發酵與走向,你都似乎在對當下的輿論環境感到一次次地震驚,也感到多許的無奈與無力。

這次農夫山泉的輿論風波也給了我很多的啓發:

1、當前的輿論環境加大了危機應對的難度

不僅是注意力分散這件事,造謠的成本變得更低,負面消息傳播得更廣,而應對風險、造謠的難度不斷加大。

其中,隨着網民的文化水平更大衆化後,要去教育一個人,即使是客觀的信息試圖喚醒的成本極高,甚至,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這一點,王興、羅翔、董宇輝清除他們的社交言論便能窺見一二。

2、弱傳播:常識被淹沒在憤怒中

傳統的危機公關應對原則正在失靈。爲何?因爲“傳統”,也就是說,這些原則可能並不適用於當下的輿論環境的變化,輿論中的核心人羣。

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即現實世界中的強者,在輿論世界中是弱者。鍾睒睒的小作文寫得雖然不好,但如果他是在內部高管談話中,也許效果就很不一樣了,但是他面對的是大衆,是那些不理解他,甚至覺得他是一個“忘恩負義”之人的中國首富,一個資本家——本來就是對立面。

鍾睒睒和很多輿論中的大佬的感受是一樣的:面對大衆的質疑、造謠是委屈的,發怒的,也就容易做出在常人看來“匪夷所思”“不合理”的言論來。也就是說,在輿論漩渦中,當事人極容易失去“常識”。

3、沉默可能是最佳解決方案

我很悲觀地認爲,很多時候我們在黃金24小時採取的正面迴應,其實並不能解決本質問題,也許,沉默是最佳解決方案。

之所以會引發爭論,是因爲有態度的討論空間,甚至是很多一句話標題的“死穴”。也正是因爲這樣,我們的言語組織就不能有完美迴應,無論怎麼迴應都會有不同的解讀——也就產生了更多新的關注和討論空間。

有時候,不正面出來說話,可能是最好的解法,但是對於一個高管,對於行業的打工人,我們能不能承受那樣的委屈,我們明知不可爲但因爲屁股決定腦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