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檢疫犬開放認養 無尾香蕉動物學校送養明星再+1

7歲的花生曾受海關的農產品檢疫訓練,擁有極佳的穩定性和親人特質,是「家人時光」點臺率最高的明星。(袁庭堯攝)

「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是插畫家創辦人李瑾倫實現友善動物夢想的基地。(袁庭堯攝)

領養是難題,不棄養纔是考驗。 高市鹽埕區「無尾香蕉動物學校」訓練浪貓浪犬社會化,推動「漸進式認養」,盼透過完善的互動體驗課程降低「棄養率」。第三屆新生「花生」嗅覺靈敏、號稱「蘋果專家」,一度有機會成爲海關農產品檢疫犬,看到人就主動貼頭狂蹭又翻肚,是校內人氣新星,吸引不少愛狗人探望。

近年來民衆寵愛毛孩子的熱潮不斷攀升,卻換來「相愛容易相處難」的棄養潮,全臺流浪動物收容所因此滿載多年。研究發現,臺灣即便推動TNR絕育計劃,只要每年增加5%的放養或棄養動物,流浪動物數量就永遠無法降低。

學校的貓狗都經歷完善的社會化訓練,親人又聰明,圖爲小美(黑狗)與拿鐵。(袁庭堯攝)

貓貓三班成員碧玉(左)及閃靈。(袁庭堯攝)

「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插畫家創辦人李瑾倫原本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經營「本東倉庫商店」,販售文創商品同時推動關懷流浪動物理念,但2021年3月被一場惡火燒燬。爲了不讓夢想止息,2022年初在倉庫隔壁打造友善動物基地「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挑戰更困難的領養議題,從農業局動保處動物收容所迎來第一屆、七隻貓狗「新生」。

【先認識再認養 不能只靠運氣】

學校統計,棄養的原因有「太吵、會掉毛、太黏人、太激動、亂上廁所、懷孕、太早叫我等」,甚至連情侶「分手」也躍上排行榜,但「人與動物之間的不熟悉、過不了領養磨合期」,纔是棄養的最大主因。

「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插畫家創辦人李瑾倫。(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花生是「家人時光」的紅牌。(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領養不該是相親,不能只有一見鍾情。」學校營運企劃長林可表示,要讓毛孩成爲家人,需要一段相識、相愛的過程。學校致力推動「漸進式認養」,民衆可先透過參加「家人時光」與毛孩短暫相處、培養感情,確定有意願認養者可進一步申請成爲「儲備家人」,進一步做好自我評估,累積知識及照顧技能。

花生也是稱職的學伴。(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李瑾倫親自替每期畫報創作,呈現動物最真實可愛的一面。(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最後,透過「一對一家人時光」、「漸進式入住」方式,以「試住」的模式協助犬貓和飼主克服認養初期的挫折與壓力,纔算完成認養前的最後一哩路。

若貓狗順利「畢業」,校方還規劃「校友團」Line羣,由學校的輔導員、專家與認養人持續共享經驗,建立互助機制,還提供專屬的回訓課程,認養人最後只需付3000元新家規劃、疫苗、晶片注射等基本費用,就能順利帶毛孩回家。

【邁入第三屆 好鼻師花生入列】

爲了讓收容所出來來的浪貓、浪犬能充分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校方平時會讓犬貓們在二樓辦公室陪員工上班,輔導員、犬隻行爲調整師則不斷正向教育,透過食物導正行爲,也讓犬貓輪流在一樓商品咖啡部門「值班」,自然而然社會化,讓原本怕人、自閉的犬貓敞開心胸,也建立起動物之間友善的社交行爲。

要讓毛孩成爲家人,需要一段相識、相愛的過程,學校致力推動「漸進式認養」,去年起也同步推動兒少動物教育支持計劃。(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學校經歷兩屆的運作,已成功媒合多個犬貓認養人,如今第三班的成員有貓貓「碧玉、閃靈、金太陽、黑曜」,犬隻則有「小美、拿鐵」以及去年底剛入學的「花生」。

小美、拿鐵是同胎兄妹,才1歲半,但已經熟悉學校環境,也受過互動訓練,在服從、穩定性上都有一定水準。小美擁有貓一般的優雅靈魂,親人親貓親狗又懂事;拿鐵則是喜歡女生的活潑犬,喜歡和小美「相撲」打架,體格強健。

7歲的花生在收容所時期曾被送去受海關的檢疫訓練,天生對於蘋果的香氣特別敏感,無論怎麼包藏在行李中,都會被牠發現,一度成爲機場檢疫犬,但後來因故退回收容所,去年底因表現優秀、被收容所推薦,事前也經小美、拿鐵親近確認,成爲學校「最資深菜鳥」。

或許是曾受過訓練,花生擁有極佳的穩定性和親人特質,看見友善的人立刻就會擡起前腳撲上前示好,只要一被摸,立刻就躺下翻肚,就算被一羣孩子包圍亂摸一陣也不會生氣,和其他犬貓相處也融洽,堪稱校內脾氣最好的陪伴犬。

不過,花生剛來到學校,曾因爲初見世面焦慮不已,甚至會有分離恐懼症,只要輔導員不在身邊就會緊張、不斷吠叫。好在,小美、拿鐵處處帶着牠學習,讓牠逐漸適應校內環境。輔導員也不定時讓牠在辦公區域活動,志工也定時帶牠去街區散步,逐漸讓牠找回親人、冷靜的特質,狀況越來越穩定。如今,成熟穩重又愛撒嬌的花生,是「家人時光」點臺率最高的明星。

【犬貓社會化高成本 盼企業援助擴大生命教育能量】

認養人黃小姐領養的白貓曾是菜市場的「躲貓貓」,待過燕巢收容所,透過參加多次的「家人時光」,她發現同梯的貓貓中,唯獨白貓與她親暱、合得來。在學校的社會化訓練下,白貓也適應人的陪伴與存在,領養時個性明顯穩定。

黃小姐表示,正式成爲飼主前需上6堂基礎課程,校方也會審覈住家空間、工作性質、陪伴時間等條件,領養初期還要在羣組內定期回傳照片,一切看似有門檻,卻能讓飼主在認養前做好準備、確認彼此的意願,讓領養無縫接軌。此外,羣組也提供實用的互助功能,平時可持續交流飼養心得,當飼主出國、或需要外出幾天時,可以將寵物短暫送回學校「度假」。

「貓的認養率一直高於狗3倍。」林可無奈表示,現代人礙於生活、工作型態,多半選擇養貓,第一屆的貓迅速畢業,目前碧玉、閃靈、黑曜則是二班直升三班;小美、拿鐵則是一班迄今的資深成員。但她相信,每隻貓狗都有生命中註定的緣分,只要做好準備,那一天終究會來臨。

學校平時透過系列課程、走讀或培訓課程,推廣動物友愛故事,也利用擬人化的手繪畫報、Podcast、直播等平臺向外界介紹校內待認養的犬貓,呈現犬貓真實可愛的一面,同時建立民衆與動物之間正確的互動觀念。

推動人與動物的生命教育有成,學校2022年榮獲《金點設計獎》社會設計組標章,2023年4月作品「Pet and Animal Education」榮獲2023年iF設計獎、「服務設計項目/教育類別」肯定,也登記成爲社會創新組織,

訓練犬貓社會化得耗費不小的心力及成本,學校爲了支撐營運,去年起推動「從你好到再見|兒少動物教育支持計劃」,對外募集每月定期定額捐款,將鎖定10至15歲的兒少,倡議新世代的動物議題。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動物相愛課程」12堂課程研發,未來將與動保處合作培育10只浪貓浪犬成爲兒少「學伴」,建置公開免費的教育訓練資源,甚至朝100位動物教育種子教師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