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風起“綠”涌 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

(原標題:能源轉型風起“綠”涌 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

綠色工廠、海上風電、新型儲能……近年來,我國能源發展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產業轉型“綠色”可期。

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下稱《意見》)首次系統部署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圍繞五大領域、三大環節,部署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意見》提出系列目標,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週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等。

能源逐“綠”而行,爲經濟高質量發展保留清潔底色。

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各地正不斷探索發展綠色產業,新興產業風起“綠”涌。在寧波某鋼鐵廠,9.97兆瓦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每年節約標準煤3000餘噸,減排二氧化碳7000餘噸。通過實施上升管餘熱回收等技術改造、應用綠色電力、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等措施,該企業2022年實現單位產品能耗率優於行業能效標杆水平;上海寶鋼大力推進極致能效、清潔能源、低碳冶金、智慧製造工作,打造“綠色無廢城市鋼廠”,通過生產更高強度、更高耐蝕、更高功效的鋼鐵產品,助力下游使用端實現減量化、長壽化和高效化,預計到2025年具備減碳30%工藝技術能力,到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

“低碳綠色產業有望成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業內專家介紹,中國已成爲全球風電、光伏和動力電池的重要生產國,也是技術的領先國。通過推動新興的綠色技術、數字技術開發,可以助力我國經濟穩健增長。

從“綠色製造”到“製造綠色”,在新質生產力的探索中,科技創新發揮着主導作用。在江蘇南京,智能電網產業集羣“乘風而上”,已全面覆蓋“發、輸、變、配、用、調度、通信、綜合能源服務、電力網絡安全”九大關鍵產業鏈環節,從“國內領跑”奔向“全球領跑”;在四川德陽,當地全力構建“源網荷儲”全產業體系,研製飛輪儲能、壓縮二氧化碳儲能、地熱發電等新能源裝備,在新能源裝備領域加強“卡脖子”關鍵技術攻堅;在湖南,煤電機組“三改聯動”取得良好成效,部分電廠實施了熱電聯產改造,利用地理優勢向鄰近工業園區穩定供熱供汽,有效滿足周邊用戶的供熱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讓傳統產業發“綠”芽。

綠色賽道上,一批潛力園區正培育綠色低碳經濟動能,激發出集聚的化學效應,低碳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企業集聚園區“綠意濃濃”。

當前,中國綠色製造步伐加快,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持續推進。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發言人表示,全面綠色轉型,就是要把綠色轉型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推進綠色轉型,這有利於進一步塑造我國的發展新優勢,打造更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陳詩一表示,當前,我國正推動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以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精準降碳。

陳詩一認爲,未來,在勤修內功、啃“硬骨頭”、對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進行改造提升的同時,也要積極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進能源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提升能源市場的要素使用效率,爲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增添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