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行動絕不顱內高潮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你得三思而後行。

是的。

把計劃分析清楚,把預案准備充足,事情成功概率纔會提高;爲此,我們理性分析,學習不少思維模型。

比如:

學過事後歸因(Hindsight Bias),會有效識別並避開潛在問題;學過機會成本,考慮做新項目時,會思考能否帶來其他好處......

不知什麼時候,打開社交媒體,流行過一陣“模型風”,一搜決策,會出來各類被簡化過的工具;查理·芒格把思維模型變成樸實化產物,成了大家描繪決策的新方法。‍

不過,我得吐槽下:過多模型會導致思考決策變得複雜,陷入不必要的煩惱中。

週末,跟幾個老朋友喝咖啡。一位朋友吐槽,老闆不知去哪參加商學院,回來後堅持按照課程上導師給的框架做分析,折騰團隊半個月,也沒得出什麼實質性結果。

所以,決策框架本身是框架,即便經典也存在侷限性。

01

講過身邊的事:

去年10月份,我妹面臨就業問題。她在985學校讀書,是材料研究高材生,機會相對多一點。國企相對穩定;外企入職直接給北京戶口,名額有限;私企薪資水平高。

各有利弊。她很聰明,直接用預期效用法計算。

羅列出不同選項中的各種效用值(比如金錢、工作氛圍、職業發展,崗位挑戰),然後,爲每個效用打分,再進行對比。

做完後,打電話在我面前炫耀,讓我誇誇她會決策。

預期效用我也用過。公式強調每個選擇的信息,無比精確;我妹的情況不這樣,她羅列的並非所有優缺點,是個人傾向度。

換句話說:只把想到的因素羅出來打分,忽略了一些潛在、未被直接考慮的條件。

例如:

她提到國企穩定,上下班時間固定,可以利用業餘時間考博士;我提醒她,你有沒有問身邊的朋友?假設沒有,僅靠幻想工作場所的決策不準確。還有,國企人際更復雜,你這麼愛折騰,性格類型不一定能穩定下去。

她聽完後,愣住了。

說:這不是徒增煩惱嗎?我說:不是的。

模型很好,別忘了,其一,掌握更多信息,決策更清晰;其二,信息永遠在流動,永遠篩選不完。既然提到預期效用,就要對每個選擇的信息全面考慮,沒有做到這些,怎麼算分析清楚?

最後我說,剛畢業,考慮到職業生涯很長,大膽用1~2年時間探索,大可不必思維負擔太重,能做到這樣已經不錯。

通過她,我想告訴你什麼?所有模型都是標準化框架,當運用一個框架進行分析問題,已經被框架束縛,決策主要困難就在於這一點。

02

決策模型有很多。

羣體智慧面前,總共依靠兩個大的決策思維模型。一個叫:“深層遞進決策模型(Layered Progressive Decision Model)”。這是我起的名字。

簡單講:從“直覺框架-經驗秩序-羣體與個人潛意識-意識-行爲”同構成一個體系,裝在大腦中無法卸載。

直覺框架,是你第一眼看到東西,不假思索給出的反應;經驗秩序是以往各種經歷的總和,包括從小到大所學、所做過的事情,潛移默化影響怎麼想,怎麼決定。

什麼是羣體意識呢?

通常涉及到社會規範、大衆行爲。比如: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個人意識代表一個人面對事情獨特思考力,基於價值觀、信仰,給出的看法。

最後一層行爲表現,是整個決策過程的最終產物。

一連串思考過程,幫助我們在複雜的生活、工作中做出選擇,只要涉及外部與人相處,80%行爲均在此範圍內。

舉個例子:

假設你打算跟小李開一家咖啡廳。你會本能反應,他這人靠譜不?會不會虧錢?然後,會根據經驗來判斷,小李以前合作的項目有哪些,做得怎麼樣?人品口碑如何,他對失敗案例怎麼處理的。

接下來,考慮周圍人的看法、內心感受;比如,其他夥伴怎麼看小李?類似項目在圈內大家怎麼想?之後你會分析小李的提議,有哪些風險、收益,項目能不能行得通?

最終會召集大家用各種市場模型,開個會,推導出結論,再根據分析結果,決定是否合作,還是提出更多問題。

另一個是貝葉斯模型。它把所有選擇看成概率遊戲。

你可以在網上找到很多它的介紹。從數學角度看,公式是:P(H|E) = [P(E|H) * P(H)] / P(E);看起來極其簡單,意義卻深刻。

核心思想是:用已有知識(先驗概率)和新得到的信息(近似然後的概率)來計算新證據下,某個假設成立的概率(後驗概率)。

簡單來說:用數學方法量化人的直覺、經驗,幫我們根據新信息,更新對某件事發生可能性的判斷。

這就很麻煩了。爲什麼?

想象一下,你正在考慮離職做副業。離職前,根據目前所掌握的全部信息和直覺。你會問自己:副業賺錢嗎?穩定嗎?怎麼做好?

要打分的話,用貝葉斯會得到一個基礎概率,類似於40、50、60、80等等.....

但是,真離職後情況會發生一系變化。你有更多精力專注副業,而且還會接觸更多新信息,比如:市場具體需求,別人怎麼幹的。換句話說,新信息會影響你對副業成功概率的估算。

你會發現,起初估算80分能成的概率,現在更高或更低;畢竟每一次市場、收入反饋,終將影響你的看法。

所以,決策不是一成不變。

對副業瞭解加深、市場情況的變化,以及個人經驗積累,你的判斷會持續調整。離職前的思考更多是基於假設、預測,離職後,思考會基於實際經驗和不斷更新的信息。

我不知道說得是否夠清晰。

直白地說:決策最大BUG是決策本身。面前選擇,比我們看到的要多,有些選擇因爲不確定性會被忽視,那些沒有注意的信息,會帶來新解題思路。

我以前找大佬幫忙,話都不敢說,怕拒絕,怕說錯。現在直接一個微信甩過去,把問題需求說清楚,對方想幫就幫,不幫算了;這麼做直接有效,因爲對方所有的反饋,不一定我都能事先想到。

這就是決策困境。能實際行動換來的,絕不顱內推演。

03

通過兩個模型,我想表達什麼呢?一句話總結即:行動產生新信息,新信息帶來新反饋,新反饋不斷增加信心,信心會讓成功概率變大。

前幾天,學習《機器學習》之後,我才意識到,人是高級智能體(agent),人的決策=舊知識(經驗)+貝葉斯模型+感性屬性。

這個公式中:

決策指每天行爲動機的結果,舊知識指當下之前所有經驗總合,它構成決策基礎;貝葉斯則包含你學過所有模型,感性屬性不過多解釋,想必你瞭解一二,類似於七情六慾。

抽象角度看,智能體反應出“學習的哲學”。

人的信念可以被改變,我們不會固執的依賴舊信念行動,會把新觀察和舊信念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更有信息量的信念。

所以,所學的知識在不斷被驗證、調整,慢慢逼近真實的結果。不過,人比較高級(存在感性部分),所以,高級智能體在理性層面有時也不高級。

我周圍有不少90後創業者,認知水平似乎很高,談如何做流量、如何賣貨聊個不停。可是,你看他們拿到的結果,卻非常有限。

還有一類資深創業者,對特定商業信心滿滿,比如,討論大模型未來趨勢,有哪些風口得抓住,細心觀察會發現,他們很少親自下場實踐。

因爲不管新晉還是資深玩家,都過於相信個人推理,很容易被沒驗證的想法和舊經驗束縛,真正高知的人,會在獲取信息後第一時間看真僞,去行動,在驗證中完善自己的想法。

由此,可以說:知行合一的人很少。

還有一些人,自認不夠“知行合一”。‍‍事實上,按照智能體邏輯,“知行合一”絕非“知”與“行”的一致性,它倆應該是踏腳石關係,相互更新。

“知”,包括舊知(經驗)和新知(驗證後的新信息,更新後的經驗),從使用角度看,我們經常會混淆“新信息”和“新知”。‍‍‍‍‍‍

例如:

前一段時間看不少人抱怨說,去年12月份看到A股信息,判斷未來一個月會降,早知道趕緊拋售;當再次問他們爲什麼沒拋?他們卻說再等等看。

實際上,這不是真正原因。

行爲很誠實,他們的確接受一些股票會降的信息,不過,信息沒有完全打消所有顧慮(舊經驗),也纔沒有信心賣出。

沒必要自責,人在理性面前並不高級;如果把該決策邏輯給智能體(AI),它會馬上給出一個決策方案,畢竟一旦接受新信息,會默認把信息納入“先驗知識”中去,不像人一樣被感性因素(損失利弊)影響。

所以,信息不代表新知,如果你選的好(即最大化效用、利益),那麼,證明你是理性行事;如果選錯,行爲就被歸納到“非理性”範疇。

我上述提到過,“預期效用”假設有個前提:面前很多選擇,必須從中挑選一個,這些選擇是在你已經擁有充分信息情況下進行。

因此,所有決策,都有可逆、不可逆情況。可逆意味着還有機會改正,不可逆則沒有回頭路。

04

明白這一點,你會發現:查理·芒格提出100個思維模型,決策上幾乎都有侷限性,模型所有假設不總是在現實世界中成立。

你睜眼的每一瞬間,都在接納信息,信息不斷地影響着決策,唯一能做的是把不可逆的概率減低。所以,我很少內耗,決策基於有三個原則:

1)想不通先上路

我5年前開始寫作,現在回看,根本不知道能寫出兩部作品(一部待出版),更沒有想到,還成了職業第二曲線。

一位快速拿到結果的創業者告訴我:爲什麼想那麼多,你得用實踐去驗證自己知道的,親身體驗它會發生什麼,比你在會議室、顱內推演、聽一下午課要好很多。

很多個體創業,動不動覺得某某生意很low,感覺鐮刀在韭菜;換個角度想,適應性強的捕食者未必是鐮刀最快的,它可能先看到了某個賽道中羣體需要的東西。

也就是說,最好的創業者(領導者)未必是做出最精準預判、或懂算計的人,傳統商業課分享中,很少告訴你什麼時候應該停止分析。

你知道嗎?

時間是一個極爲關鍵的因素。不要爲了不確定而焦慮,實際上,大家在面對不確定時的許多判斷可逆,這種先驗的信息比別人後分析的更有價值,除非你能讓信息更精準。

即便選擇錯誤,帶來的價值不那麼明確,但至少會推動你獲取更多沒有體驗過的信息。

2)保持心智開放

以前,我天性排斥意外,意外來了要去消化,要重建個人框架,很消耗資源。後來想通了,一味守着固有框架,心智世界會變得越來越窄,無法真正與現實結合。

最近看到一個普遍現象,當你直接指出某人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時,他會本能地說:“我就是這樣”,實際上,這種防備時刻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機會。

今天這個觀點紛飛的時代,對立觀點並不那麼重要,對方能提供事實、具體的結果,你就有能力根據信息推演出一切。

就像那句話說的,商業世界,你認爲自己理解的正確,可爲什麼沒賺到錢?前幾天我還發了一個朋友圈,現實的人講事實,理想的人講觀點,感性的人隨心所欲。

別曲解我的意思。

我說的隨心所欲,不是胡作非爲,而是心智開放,視別人的想法和意外當做一種新鮮感,一種探索“不同”的時刻。

3)接受灰度時刻

有時,你沒辦法判斷哪個選擇是理性、最佳最優的。

我有一個原則是從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演講中學到的,即:如果你的決策是可逆的,那就迅速採取行動。如果不可逆,就停下來分析。

現實中,大多數事情決策屬於“雙開門”,你以爲上帝給你關上了,實則有另一種解法。對於重大不可逆的單向門決策,我會停下來深思熟慮。

什麼是不可逆呢?停下來想下,除了生死也沒其他的。

大視角看,結婚、加槓桿買房似乎選擇錯誤都不可逆,如果切換到小視角想想,結婚可以離,買房可以賣,無非帶來損失,改變起來比較困難。

再具體一些,就重要性而言,很少有比得過生死攸關的事,你不妨把煩惱決策帶入這種場景下,想想,10分鐘後,你必須要在5件事中選出兩個,你會怎麼選?

好了,想不同先上路、路上把心智打開、給決策加個時間,這三點,是當下最高的貝葉斯模型,我沒辦法再把決策,言簡意賅些了。

總結而言

是的,行動產生正向信息。

想把未來變可控,最好把自我想法提前驗證。這種驗證,是自己驗的,不是道聽途說的。當然,至於花錢的決策,就把我說的反過來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