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資大砍價 苦守2千元

值得注意的是,8月以來,數家外資紛紛終結對大立光正向投資評等。

其中,瑞銀給予「中立」投資評等,雖不若高盛證券、美銀證券採取更激進的「賣出」與「劣於大盤」投資評等,但是,瑞銀證券臺灣硬體科技研究部主管陳星嘉精準預期大立光第三季毛利率難保六成大關,是外資圈神預測代表。

海通國際證券電子研究主管蒲得宇誰法說會後,將大立光股價預期由3,200元,下修至2,390元。

蒲得宇指出,大立光經營管理階層提出,主要客戶降規格引入更多供應商,回顧蘋果於2019年收回光學設計,以降低大立光的專利障礙,降低進入障礙,預期更多客戶將跟進。至於若啓動新一輪專利戰則恐爲雙面刃,將加快客戶整合光學設計,進而降低高階鏡頭進入門檻。

內外資研究機構法說會後聯袂砍大立光目標價,摩根士丹利由3,050元降爲2,300元;大和資本由3,400元降至2,360元;凱基投顧則下修至2,340元。

隨大立光股價不斷回檔,市場對大立光第三季毛利率、營業利益率關注度不高,原認爲各保住六成與五成機率不低,不過,因大立光旺季營收規模未能有效放大,加之產品組合不佳,實際成績單離外資共識有段差距,同時,大立光單季每股純益39.22元,也差於市場約42~45元左右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