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之治——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問題探析(下)

汽車、光伏等行業通過深化行業自律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抵制“內卷”;電力、儲能、快遞、電商、家電等行業也在破除“內卷式”競爭方面加快探索。不少企業主動破局、琢磨出路,進行各種反“內卷”嘗試。

正如“內卷”形成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整治“內卷”同樣需要企業、行業、市場、政府形成合力。

企業自省自勵突圍“內卷”

“內卷”之苦,企業是親歷者;打破“內卷”之困,企業也能成爲破局者。勇敢突圍的企業,不僅緩解了自己的切膚之痛,還爲行業迴歸良性發展帶了好頭。

控制成本是企業天生的命題,正常的降本增效無可厚非。但“內卷”消耗戰中,極限降本被異化爲直接“卷死”供應商。壓力看似轉移,卻沿着上下游的關聯形成共振,產業生態成病態,供應鏈各個環節都深受其害。

一些企業選擇了反其道行之。“我們盼着供應商好、客戶好,上下游都好,行業才能好。”北京陸份儀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洪偉告訴記者,面對“內卷”造成的供應鏈混亂,既然無法獨善其身,那就主動出擊。

摸索“共贏”之路,是企業既着眼當下、又從長遠出發想出的應對之舉。原本只需悶頭自己幹,現在要加強與供應商和客戶的溝通協調;原本只做眼前事、手頭事,現在要早想一步、多做一步。有企業主說,長遠眼光、全局視角就這樣鍛鍊了出來。

幾番嘗試後,總被“拿捏”的供應商發現容錯空間大了,企業協同更順暢,包袱輕了,產能穩了,更有意願和精力去打磨生產工藝;總擔心品質的客戶發現無需在低價與更低價之間糾結內耗,交付有了保障,能收穫更穩定的服務,實現更健康的運營。

這樣的嘗試,不只看眼下、看自家,還要看長遠、看全局。對企業而言,這未嘗不是一種長線積累、積極應對。大家都抱着同樣的初衷,那就是希望自己和關聯企業都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鏈式共治”謀求共生共贏

擠壓帶不來長久的效益,開放、共享、協同、共建,企業才能行穩致遠,行業才能共生共贏。當頭部企業從“資源佔有者”轉向“生態構建者”,行業創新速度將呈指數級增長。

消除“內卷”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能僅僅依靠個別企業單打獨鬥,還要最大範圍地形成行業共識,強化鏈主企業責任意識,規範頭部企業行爲,避免“內卷”風氣破壞行業生態。

鏈主企業無疑是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龍頭,更應該把精力放在向上突破新技術、向外開拓新市場,而非通過擠壓上下游企業獲取短期利益。作爲中國科技產業的標杆,華爲在通信設備、智能終端、智能汽車等領域的鏈主地位日益凸顯。從技術突破到生態協同,從國內攻堅到全球佈局,華爲以開放的胸懷謀求產業鏈的共生共贏。華爲的成功離不開持續的技術沉澱,同樣也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的生態協同,正是以開放、共享的生態模式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成長,最終實現了產業鏈整體價值的提升。

2025年春節,中國企業推出的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引發一波席捲全球的AI熱潮,給人工智能領域帶來的震動延續至今。通過開源代碼和工具鏈,DeepSeek降低了技術門檻,吸引了全球開發者參與技術優化,實現了技術共享與生態共建,爲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DeepSeek的成功是個縮影,中國在科技發展上的創新性和包容性將在新一代企業家身上持續釋放。

解決要賬難、結款難是多年來中小企業反覆呼籲的問題。“內卷式”競爭加劇背景下,一些頭部企業佔據強勢話語權,要賬難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更隱蔽、更難治。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委員建議將惡意壓價、拖欠賬款等“內卷式”競爭行爲納入企業信用評級體系,憑藉信用評級對企業融資、招投標資格的約束,倒逼企業對不正當競爭行爲做出整改。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約束,讓核心企業不能隨意“拿捏”鏈上企業,不失爲一種合理的考量。

3月24日,新修訂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公佈,將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一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拖欠企業賬款問題。此次修訂後的條例,聚焦解決拖欠企業賬款面臨的難點堵點,進一步明確了各方職責,健全了法律體系,強化了責任落實,加大了違法處罰力度,將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爲法規制度。多重合力爲企業減負鬆綁,才能讓企業輕裝上陣。

呼喚深層次創新與變革

跳出低效內耗的惡性循環,需要技術賦能、法治保障、機制革新等系統性創新,讓企業心無旁騖聚焦於價值創造,讓行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內卷式”競爭亂象並非中國經濟獨有。在全球產業鏈重構與新興經濟體崛起的背景下,日本、德國等傳統工業強國也曾面臨行業過度競爭的挑戰。

上世紀90年代後期,面對國內市場的萎縮,日本政府通過推動企業合併重組、制定准入標準、淘汰落後產能來優化行業集中度。政府一邊引導結構調整,幫助企業規避同質化競爭,減少內耗;一邊又鼓勵單一優勢企業加快轉型,挖潛綠色消費、科技消費等新趨勢,轉型後的索尼、本田等一批日本品牌享譽全球,實現了價值鏈躍升。德國則加大對綠色技術和數字化投資的激勵,通過反壟斷法與產業政策互補,維護自由競爭的同時,引導資源向高附加值領域集中。

不難發現,這些曾經發生過度競爭的國家和企業,破繭重生的核心路徑都離不開技術革新、產業升級、全球化佈局和制度創新。行業自律和企業自覺,或許可在短期內減少無序競爭和價格戰的發生,但長期看,徹底破除“內卷式”競爭,科技研發、體制機制、法治保障都在呼喚深層次的創新與變革。

要從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破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抓科技創新,要着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爲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闢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並重。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要從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管破局。創新監管手段,守住質量底線,築牢公平競爭的基石,這不僅是廣大遵紀守法企業的心聲,更是全社會的期待:只有強有力的監管才能爲產品質量託底,爲維護市場秩序保駕護航。具體來說,平臺渠道首先要嚴把質量關,對明顯觸碰質量底線的產品要亮黃牌。行業標準不僅要細、要全,更要把強制性的最低質量標準清晰明確、落到實處。最重要的是,對破壞規則、突破標準的做法要嚴格執法,對於不顧質量底線、製售假冒僞劣產品的個人和企業,依法依規懲處。

解好“市場與政府關係”必答題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爲的是建立更加高效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激發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這就要求明確政府職能,避免“越位”與“缺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有機統一,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要素無法真正實現流動,造成大量低水平重複建設,而企業在利益驅動下對先進技術產品模仿抄襲、低價傾銷,“內卷式”競爭才愈演愈烈。

2025年1月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正式公佈。這一重要的制度創新,從破題到落地都備受關注。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提速,破除地方保護頑疾,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剷除“卷”的“抽薪”之舉。

按照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地方層面應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順暢流動、優化配置,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有效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在推動落實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分辨和解決地方保護隱形化、要素流通堵點隱蔽化、監管的公平統一缺乏操作性等新問題。

徹底破解“內卷式”競爭,有一道繞不開的必答題,即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的關係。

在政府和市場關係中,政府作用具有主動性,市場作用具有自發性,關鍵在於規範政府行爲,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只有在自身職責領域更好發揮作用,才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讓市場調節機制真正發揮作用,既要鼓勵通過創新實現躍升的產能升級,也要減少行政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推動優勝劣汰,通過有效出清實現新陳代謝。

相信市場的力量,要給市場時間。當價格信號清晰有效,市場供求變化客觀,企業的經營定位也能更加精準。企業規模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掌握先進技術和市場優勢的大企業要聚焦如何去“戰”,做大做強;小企業則要下更多功夫確保生機,再尋找機會發現並培育適合自己的差異化優勢。

“企業最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不是政府補貼。”這是許多企業經營者的心聲,也是現實中亟待正視的問題。

“政府‘有形的手’應更多聚焦在共性問題上,比如企業靠自身力量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以及保障市場公平、維護市場秩序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汪浩認爲,“看得見的手”如果通過補貼等方式直接作用於企業發展,不利於市場出清,反而會延長或加重“內卷式”惡性競爭。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也認爲,良性的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關係是在市場規律支配下,按照價格信號配置資源、相互搭配。當前供應鏈協同方面還存在一些制度缺陷和漏洞,除了依靠行業企業依據市場變化自主協調,政府“看得見的手”也要爲行業協同發展建立標準和規範。

(調研組成員:經濟日報記者 魏永剛 暴媛媛 郭存舉 原 洋 執筆:暴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