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人骨拼圖 2千多具待整飭

南科考古工作人員開放性庫房整飭史前人骨民衆可從樓上玻璃窗一覽無遺。(劉秀芬攝)

考古學家耗費20年搶救考古臺南科學園區史前遺址,出土文物則保存在去年開幕的南科考古館,其中人骨骨骸就有2400多具,但歷年來僅整飭176具,以目前編制人力,5年僅能整飭50具,還有大量未知臺灣史前資訊沉睡在庫房中。

南科園區自1995年開發至今,發現58處以上遺址,從出土的文物以及遺蹟來看,爲5000年前大坌坑文化到300多年前明清漢人文化,當時共挖掘出26萬籃文物及2400多具南島民族骨骸。

這些珍貴出土文物中,有模樣質樸有趣的人面陶偶雕刻鹿角刀柄、做工精緻的玉管珠串炭化稻米繩紋幾字紋紅陶罐,顯現當時先民重要的生活智慧風俗習慣

其中從南關裡遺址大坌坑文化發現的女性骨骸,時間距今約5000年,可說是目前臺灣本島年代最早、完整度最高的人類骨骸,其上齶門齒犬齒,生前就已拔除,手上還戴有貝殼手環旗竿地東遺址蔦鬆文化發現的「三疊葬」骨骸,距今1300至800年前,也非常罕見。

今年3月,南科考古館從史前館借調林秀嫚博士整飭骨骸。林秀嫚說,目前有3個研究員協助她,用刷子牙科工具把骨骸上的膠、泥土清掉,做人骨拼圖、放進無酸保存盒,加上基礎測量,一具至少要花1個半月時間。

林秀嫚說,在預算許可下,目前目標是5年50具骨骸,先整飭研究三寶埤遺址第4次挖掘出的骨骸,累積到一定資料量,就會發表研究發現。2400多具骨骸真的很多,只能一個遺址、一個遺址接着做。

南科考古館主任黃宏文表示,考古館兼具研究與教育推廣功能,現有文物與骨骸,是否一定能夠全部整飭研究,整飭的順序重點,是考古界一直在討論的議題,尤其是墓葬人骨,「是很特殊的存在,不是一般認爲的文物,可能曾經是我們的祖先」,所以要慎重處理。也希望與外部學術研究單位合作,甚至邀企業協助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