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生容貌焦慮 反覆照鏡纔出門上課老遲到

連悅如醫師表示,身體臆形症典型的發作時間是青少年期,建議提升自身長處,轉移注意力。(高榮南院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男大生「阿敏」最近交女友,發現對方不願在社羣軟體公開PO與自己的合照,每天不時對鏡子檢查外表,造成上課遲到、拖延交報告時間,連出遊也只擔心拍照上不上相: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連悅如表示,對許多有容貌焦慮的人而言,外表就是一切,建議患者轉移注意力,焦點不要只放在容貌並需協助建立自信、增加成就感。

連悅如指出,這名男大生由於高中被朋友取笑身材,展開辛苦減重歷程,雖然身材改變了,但對自己還是沒自信,面對人羣也不自覺擔心,別人是否都在暗自嘲笑自己?甚至在學校跟路人對上眼,立刻想到「她一定是在笑我的高發線」,引起巨大的焦慮,還爲此躲回廁所反覆整理頭髮,而錯過上課時間。

她說,主觀認知的醜,在他人看來過度放大,並導致花費過多時間、心力、金錢,造成痛苦,開始迴避社交場合,損害社會、職業功能,需考慮是否受困於「身體臆形症」。

社羣媒體時常看到的「容貌焦慮」,臨牀正式名稱爲「身體臆形症」。連悅如說,身體臆形症典型發作時間是青少年期,平均發病年齡約16歲,病程慢性、難以緩解,個案多尋求皮膚科或整形外科治療,而非到精神科尋求協助。

她說,以這名男大生來說,對外表在意帶來痛苦,並強迫性反覆確認,與焦慮症患者類似,個案常有低自尊、傾向對模糊社交訊息做負面解讀、對「拒絕」敏感的內在特質,此類個案可能同時受苦於憂鬱症、社交恐懼症、強迫症等。

連悅如說,約有15%身體臆形症患者,會出現厭食或暴食症,最後失衡地呈現在對外表的過度追求。她提醒,對外表的擔憂可透過身邊支持或自我調適改善,若嚴重到符合身體臆形症的診斷或合併有情緒、睡眠困擾等,建議到精神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