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園雜亂 好意思讓祖先躺?

鄭愁予六十一年前的詩作《清明》,幽趣中洋溢着嘲諷意味,期待國人能移風易俗,還給清明節肅穆清靜的面貌,有極爲深沈的社會省思。此詩以鮮明的意象、嘲諷的口氣指出,清明掃墓本要讓祖先有一塊「清澈明靜」之地,但民衆平時疏於整理先祖墳墓,流於形式的掃墓,只見各地墳墓荒煙蔓草、清明掃墓時卻人聲喧譁,已失去慎終追遠之意。

個人可見證此詩所言是事實!去年五月中自美返臺回故鄉屏東萬巒掃墓,只見墳墓四周草長得比人還要高,看不到家人、親戚與祖先合葬的墳墓在哪裡。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進去墓園,手掌被野草颳得鮮血直流。雖然進來了,卻看不到出路,心裡非常恐慌,便向待在公墓路旁的內人與小孩高喊不要進來了,上香祭拜完,提心吊膽地費盡力氣才走出去。

臺灣除了部分墓園平時有人維護管理,大部分縣市鄉鎮公墓都是在比較偏僻的地方,雜草叢生;只有清明掃墓時才請人清理。

在美國與香港的影片中,常看到片中主角到墓園向家人或愛侶、朋友祭拜,放一朵鮮花在墳前,靜靜地追思懷念。但在臺灣這種荒煙蔓草的公墓,平時想念家人、親友時,要如何去祭拜追思?清明掃墓時,又一大堆人到公墓,吵吵嚷嚷的只作個樣子。

我們好意思讓家人與祖先在雜草叢生的地方一直躺下去?個人建議,中央應與六都及各縣市政府密切合作,盤點全臺各地需改善維護的公墓,編列預算,獎助各地方政府結合當地公共企業,協助成立以鄉紳志工爲主的「地方公墓管理委員會」,每個月派專人清理維護墓園,並在公墓四周種植有紀念意義的美麗花朵,期能讓全臺各地的公墓像公園一樣整潔美麗,果能如此,大家想念逝去的家人與親友時,才能在任何時間,在清澈明靜的環境,靜靜地懷念追思,獲致真正的「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