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沒料到!“內鬼”就在身邊?中方一番話引起轟動,信號強烈!
據觀察者網消息,中歐電動車談判處於關鍵階段時,歐委會企圖繞過中方參與談判的合法代表——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與中國個別電動車企業進行“單獨約談”。顯然,這種做法有失妥當。此消息一經傳出,輿論一片譁然,民衆“揪內鬼”的熱情高漲。然而,事實上“內鬼”是誰,中國機電商會必然心中有數,無需網友去查找。機電商會將此事公開化,這一行爲頗爲不尋常。這既是對歐委會的一種警示,也是向那些參與“單獨談判企業”釋放信號,表明你們私下的小動作盡在我們掌握之中,將其擺到檯面上,也是藉助輿論對你們施加一定壓力。
在集體價格承諾談判一事上,中方之所以不願讓步,目的在於保護併兼顧在歐洲市場份額較小的車企。於歐盟而言,若能與中國車企單獨展開談判,便更易於對中國車企施加更大壓力。要是某個中國車企承受不住歐盟的壓力而首先妥協,那麼這將對其他車企產生示範效應。歸根結底,歐盟是希望運用各個擊破的策略。而統一行動、協調立場,不但對中國車企抵禦來自歐盟方面的壓力大有裨益,而且對中方獲取更有利的談判地位、達成更好的談判結果也極爲關鍵。
事實上,在電動車領域,中歐之間存在着競爭與合作的空間。中國具備完整的產業鏈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歐盟則在技術、標準等方面有着豐富經驗和優勢。倘若雙方能夠摒棄偏見、加強合作以達成互利共贏的局面,那會是一個不錯的開端。然而,現實狀況是,歐盟似乎尚未擺脫保護主義思維。其總是企圖採用各種“小手段”打壓競爭對手,而非正視中國企業的發展。這種做法不但對解決問題毫無助益,反而會對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形成阻礙。
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丁純指出,反補貼調查與反傾銷調查在提起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反傾銷調查需要受害方,也就是歐盟內部企業出面舉證,而反補貼調查則無需如此,歐盟委員會能夠直接提起。“此次事件發生的大背景是,歐盟在政治上對中國進行明確的所謂‘三重定位’,在經濟和產業技術方面提出對中國‘去風險’‘擺脫依賴’,並且其自身創新競爭能力相對處於衰落態勢。”歐盟決定挑起電動汽車貿易摩擦,這一決定既受到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也源於其在電動車產業相對缺乏競爭優勢,自身對產業競爭力信心不足且焦慮加劇等因素的推動。
中國的電動車企業已經擁有了可與歐洲汽車製造商一較高下的實力,中國政府也堅決支持這些企業併爲其提供保障。重要的是,中國有自身的“反制手段”。歐盟的對華政策並非鐵板一塊,中國能夠巧妙利用其中的分歧,針對那些“不友好”的國家實施精準打擊,讓其爲錯誤決策付出代價。在面臨歐洲方面壓力的時候,中國必須始終保持警覺。畢竟,歐洲在全球汽車行業中仍然佔據重要市場地位,並且在技術和品牌等方面具備一定優勢。
若此貿易爭端持續不止,其影響將不僅波及中歐雙方的經濟,亦會給全球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因素。中歐雙方均需繁榮且開放的市場環境。推行貿易保護主義之舉,終將導致兩敗俱傷的局面。歐洲方面實應深入思考,與其深陷意識形態的泥沼而與中國僵持不下,莫如實事求是地考量中歐經貿合作的利弊得失。唯有藉助平等對話與互利合作,中歐雙方方可覓得解決問題之策,進而達成共贏。中歐貿易爭端的走向,不但關乎中歐雙方的利益,更會對全球經濟格局的走向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