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發狠了!
萬科,這次發狠了!
就在昨晚,萬科突然公告,公司骨幹管理人員,要自籌資金,買自家公司的股票。
增持的人數浩浩蕩蕩1862人,恍惚中,給出一種衆志成城的感覺;
增持的金額也很大,足足2億,創下地產業高管增持金額的新高,大多數骨幹都用真金白銀表達了對公司的支持!
這是什麼概念呢?
要知道,上一次萬科高管增持萬科,還是在700多天前,那時候還戴着口罩。
再上一次,則要追溯到7年前的2015年。
足以看出,萬科這一波增持,決心很大!
更重要的是,這筆增持鎖定期長達兩年,這也就意味着管理層絕不是“炒短線”,而是長期看好的堅定持有!
發現沒?信號意義,挺明顯的!
員工,是最瞭解公司的人,更何況是管理層。
首先,這年頭虧損,沒啥大不了的。
昨天,濃眉大眼的中交,也宣佈虧損;光伏巨頭隆基綠能,也宣佈虧損。
其實萬科虧損,反而有點全力自救的味道。
當下的房地產是什麼行情,大家都知道。
要想把房子賣出去,手上的資產賣出去,換回現金流保障流動性,不出點血,能行?!
虧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熬不過這個寒冬。
所以,萬科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全力瘦身,對庫存去化、資產交易和股權處置,都更狠了!
重壓之下,犧牲利潤,在所難免。
不僅如此,爲了緩解流動性,提升安全性,萬科還有不少操作。
比如融資。
上半年,萬科合計新增融資、再融資超過了600億。
在房地產狗都嫌的2024,萬科還能獲得這麼多融資,也算一個積極的信號。
要知道,今年全年,萬科到期的有息負債,也就624.2億。
上半年融了600多億,500多億是拿來還債,剩下部分則是優化債務結構,比如短債變長債,貴債變便宜債。
這樣一頓操作下來,下半年,萬科還需要還的境內公開債券只剩2筆,43億,基本沒壓力。
還有一些大宗資產,可以變賣,萬科也幹了。
比如2月份賣掉萬科廣場50%的股權,6月份印力也賣掉了南翔印象城MEGA48%的股權。
這樣做的目的也只有一個:熬過這個寒冬,活下去。
活下去,纔有未來。
其實,除了是管理層對萬科的判斷,貓姐覺得,這次增持也代表了對樓市的判斷!
在昨天萬科的投資者交流會上,萬科管理層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未來十年需求量完全可以保障每年 10~12 億平方米的開工量。但 2023 年我們商品住宅新開工量只有 6.9 億平方米,今年 1-5 月同比進一步下降 25%。
照此推算,預計今年住宅新開工量不會超過 5 億平方米,人均下來比一些發達國家目前的水平還低。
言下之意,新建的房子,有點少了。
中國到底需要多少住房?
明源地產研究院之前曾經出過一份報告:
預計未來5年中國住房需求約9.4億平/年。
人口自然增長、城鎮化率提升,住房消費升級、家庭規模小型化,以及城市老舊房子的更新,這些都會帶來住房需求。
衣食住行,沒有人會否認,住房的需求將永遠存在。
當房價波動,需求看似也斷崖式下跌。
但需求不會消失,只是被暫時隱藏起來。
從這個角度上說,樓市,其實已經已經超跌。
事實上,儘管上半年的市場艱難,但作爲行業老大哥,萬科的銷售額依然穩定在前三。
在很多高量級城市,比如上海、廣州、中山、福州、東莞等,銷冠盤都是萬科。
這可能也是萬科高管層敢於在低谷集體增持萬科的底氣所在——行業只要活下去,萬科就一定有機會。
另外,還可以從貨幣週期的角度來看。
有人曾研究過,貨幣週期和樓市週期之間存在着明顯的正相關——
每次M1見頂後,房價也會見頂;
每次M1見底後,房價也會見底。
M1,也稱爲狹義貨幣,可以理解爲大家立刻能用的錢,以活期或者現金的形式存在。
目前,國內的M1增速見底了嗎?
5月份是-4.2%。
上一次這麼低是什麼時候?
是…從!來!沒!有!過!
貓姐以爲,即便不是最低,也低不到哪裡去了!
而最近,鮑威爾的表態,讓美聯儲的降息又有了可能。
反轉也可能開始出現。
我們之前分析過,央行6月份之所以沒有降息,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爲了穩定匯率。
但如果,美國降息了,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間和可能。
降息,或許已經在路上。
所以,萬科骨幹管理團隊的集體增持,可能不僅僅是2個億那麼簡單。
你怎麼看?
關注我們,評論區聊聊吧!
掃下方二維碼,直接進羣暢聊~
— 往期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