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許維鴻:奉勸境外分析師 怨婦心理要不得

大陸甬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22日指出,這兩天大陸A股市場休市,美股和港股經歷強烈震盪、調整,一些境外股票分析師,把股市下跌歸結爲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邏輯的轉變,還把中國一系列對資本市場的整肅也加進去,渲染未來全球可能爆發金融危機。圖爲四川成都市民日前在看盤。(中新社)

大陸甬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22日指出,這兩天大陸A股市場休市,美股和港股經歷強烈震盪、調整,一些境外股票分析師,把股市下跌歸結爲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邏輯的轉變,還把中國一系列對資本市場的整肅也加進去,渲染未來全球可能爆發金融危機。他釋疑,中國個別房地產企業資金鍊斷裂、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壞帳損失,對國內外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意識可謂「當頭一棒」,但規模絕對可控,更不會引起全球範圍的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從新冠疫情中走出來已有一年多,對市場各項調整,反映出中國對整體經濟發展態勢的信心。

許維鴻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背後一些歐美專業金融投資分析師的「不專業」。對中國經濟增長邏輯轉變的「後知後覺」,反映出這些人已經很久沒有深入研究中國經濟實際狀況。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宏觀經濟新常態需要專業的投資者和分析師走進各行業內部、深入到經濟的第一線,才能對經濟情況有一個全面且正確的認知,投資的自信應該來源於一手調研,而非盲目的經驗主義。

許維鴻分析,爲什麼這些分析師這麼「無知」,還這麼「自信」呢?因爲歷史上,這些人是嘗過「甜頭」的。進入21世紀,很多海外分析師找到了清晰且正確的投資路線:中國經濟騰飛起於對外開放,第一批增量資本源於海外,東南沿海城市率先受益。那麼,在紐約和香港融資,投資東南沿海「必然上漲」的房地產,用海外低成本資金享受中國城鎮化紅利,是「無風險套利」,收益巨大。

許維鴻表示,從20世紀中葉開始,這個「增量資產貨幣化」的投資邏輯,適用於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在內的外向型經濟體的「野蠻生長」階段,可謂「無風險、高利潤、博槓桿、發橫財」。而且,中國經濟體量遠大於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很多對中國經濟有信心的海外投資者,從2000年到2015年在中國市場、特別是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中賺取了鉅額利潤。

許維鴻指出,問題是,沒有永遠的套利策略。經濟學規律告訴我們,房地產帶動的貨幣發行無節制擴張,會帶來金融危機和經濟動盪,日本「失落的十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都是因爲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房地產市場泡沫和壞帳所造成的。因此,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堅持「房住不炒」、給房地產企業劃定「三條紅線」、嚴厲監管金融機構融資,都是竭力避免出現類似的金融危機並給民生福利帶來損失的重要舉措。

許維鴻強調,自2015年開始,對房地產企業「三條紅線」的政策力度保持了一慣性,也給了房地產行業「去槓桿」的緩衝時間,絕大多數的房地產企業早就達到了監管要求、走上了穩健發展的道路。在這段時期,房地產企業股票不受市場追捧,但很多中國證券公司的研究所裡仍然保留了地產行業分析師編制。

A股的普通投資者只要看幾篇專業的地產行業分析報告,就能對投資邏輯有一個清晰的梳理,不會被海外媒體或大陸微信上氾濫的「煽情炒作」虛假資訊帶偏、洗腦。

當然,如果投資者真要從「低估值」地產板塊找到性價比最高的股票,還是要深入一線進行系統性的調研,因爲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已經走過「野蠻生長」階段,開始進入細分領域的專業化競爭時代。

許維鴻稱,在宏觀經濟新常態下,投資熱點早就實現轉換,比如以碳達峰、碳中和爲基調的新能源板塊長時間獨領風騷,近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一系列題材取代銀行和房地產成爲市場追捧的寵兒。主流的海外金融機構依然看好中國市場,在不同面向上與中國金融機構形成了合作、合資的關係。以最具潛力和爆發力的財富管理市場爲例,中國最大的30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一多半都是中外合資的股東結構。

許維鴻強調,爲了取得長期超額收益,專業的基金經理格外重視對企業深入、高頻率的調研,一般不會用意識形態語言指責別國的金融和行業監管,最終形成金融業低調、務實的氣質。反觀這幾天某些頗具「怨婦」氣質的分析師,其言論誤導了不少國際金融機構。長此以往,歐美投資者只能徹底拋棄他們,到中國尋找更加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