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伍慧萍:歐盟應珍惜中方釋放的善意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伍慧萍:歐盟應珍惜中方釋放的善意。(圖/路透)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大使日前在出席歐盟智庫歐洲政策中心舉辦的「60分鐘吹風會」時,對中歐關係的相關表述,尤其是對於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提及,受到外界頗多關注。傅聰表示,「我們應該向前看」「我們的建議是同時解除制裁,如果你們認爲不夠好,請提出一些建議,我們願意進行研究」。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伍慧萍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稱,這顯然是中方善意的清晰信號,值得歐盟珍惜並認真思考。中歐之間的確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但彼此沒有根本戰略分歧和衝突,合作始終是中歐關係的主旋律,雙方需要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相向而行。

文章稱,歐洲當下正經歷着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地區安全危機以及由此衍生的能源危機、經濟下滑、物價上漲、社會動盪和難民潮等一系列嚴峻現實挑戰。作爲應對,歐盟及主要成員國紛紛調整其外交與安全政策,這一動向無疑也對中歐關係產生直接影響。

文章稱,過去一段時間,中歐間的矛盾和分歧集中體現在歐洲對華的信任赤字不僅存在,而且在「時代轉折」(德國總理蕭茲語)的衝擊下進一步被強化。歐洲一些國家政治動盪與戰略焦慮交織,內部政治、經濟和安全等領域的競爭意識和地緣意識上升,這不斷固化着其對於中國「合作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的三重定位。這對中歐關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文章稱,一方面,陣營對抗意識在歐洲日益強化。烏克蘭危機拉近美歐距離,歐俄則幾近「脫鉤」。歐洲一些人甚至還從烏克蘭危機推導出一個錯誤結論,即認爲鑑於歐洲對俄能源依賴帶來的後果,它必須充分考慮對華「經濟依賴」可能產生的影響。基於這種思維,一些歐洲國家開始跟隨美國採取「友岸外包」,反覆拿「經濟脅迫」說事。

文章稱,另一方面,歐洲變得更具防禦性。歐盟和歐洲主要大國的對華交往思路變得更具保護主義色彩,傾向於將經貿、科技政策視作競爭和博弈的工具,試圖着眼長期制定戰略規劃,重組供應鏈,提高經濟韌性,減少「對華依賴」,加強對歐洲企業、工業、市場、技術、供應鏈和基礎設施的保護。在具體實施路徑上,則是積極推進關鍵原材料戰略、「印太戰略」、晶片戰略和「全球門戶」計劃,在亞太、拉美和非洲尋找替代市場和拓展貿易網絡。與中國往來密切的歐洲企業則開始進行壓力測試,醞釀引入雙向外資審查機制。

文章稱,角色的界定影響其決策。爲了在「時代轉折」中發揮更重要的地緣戰略作用而不是被邊緣化,歐盟強烈希望重新界定自身角色定位,提升綜合實力,實現戰略自主。也正因如此,歐盟的對外決策更應全面、均衡和獨立,更應着重考慮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需要,這其中就包括應當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發展中歐關係的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

文章稱,在應對氣候變化、抗擊公共衛生危機、解決糧食危機、預防地區衝突升級等時代挑戰方面,中歐關係可以提升合作質量和水平;在開展更高水平的經貿合作方面,中歐可以開放和務實合作的心態共同打造數字經濟、綠色環保等新增長引擎,共同致力於爲對方企業提供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正如傅聰大使所言,把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掛鉤,將使歐盟失去戰略自主。因此,全方位的接觸、對話與合作是發展中歐關係的必由之路。

文章稱,其一,夯實和增進政治互信基礎。中國對於發展中歐關係具有良好意願,不斷在高層對話中釋放願同歐方加強戰略溝通協調、推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行穩致遠的善意,反覆強調要加強高水平對外開放,反對把經貿和科技問題政治化、安全化和武器化。歐方理應讀懂這些信號,並作出積極迴應。

其二,尊重和接受制度差異。制度差異客觀存在,不應將制度競爭視爲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和決定性因素,而是應當尋找不同制度的共存之道,尊重和接受各國基於自身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維持在多邊主義、和平外交、領土主權和互利互惠等原則問題上的基本政治共識,並不斷做大這類共同利益和政治共識。

其三,真正實現戰略自主。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結伴不結盟,對話不對抗。而對於歐盟來說,無論是川普時期的「美國優先」還是拜登政府的《通膨削減法》都充分表明,華盛頓看重的永遠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歐盟應當從自身利益出發獨立制定對華政策。唯有求同存異、互利共贏方符合中歐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