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汪曙申:美國別迷信在臺海「增強威懾」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汪曙申:美國別迷信在臺海「增強威懾」。(示意圖/Shutterstock)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簽署《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議實施法案》。這是拜登政府一連串強化臺海政策佈局與策略運用的組成部分。從中可以看出,近些年美國的臺海政策越來越走向泛安全化,美國一些戰略界和政策界人士將臺灣問題逐漸簡單化爲軍事競爭與應對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汪曙申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要美國別迷信在臺海「增強威懾」。

文章稱,出現這種現象大致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國的戰略焦慮感上升。華盛頓認爲臺灣地區處於中美在西太平洋戰略競爭的第一線,中國大陸整體實力越來越強,美國愈加擔心中國推進國家統一進程將衝擊美國的亞太戰略利益,遂加大對臺灣當局的軍事支持力度,維繫對美國有利的「不統、不獨、不武」狀態。

二是美國「以臺製華」的戰略需要。在美國「全領域」對華遏制的佈局當中,由於兩岸特殊的歷史經歷和現實狀態,臺灣成爲美國對華牽制、消耗和遏制最具誘惑的一張牌。而美國打「臺灣牌」有諸多手腕,比如「高訪」「虛化一中」「國際空間」「軍售」「立法」等,其中軍事挺臺方面的推進幅度越來越大,具有配合美國島鏈「鎖華」「困華」的特點。

三是民進黨當局的全面配合。中美戰略博弈當中的臺灣因素,因爲民進黨執政和採取「倚美抗中」政策變得更爲複雜。民進黨當局沒有成爲中美戰略競爭的減壓閥,反而成爲助推者,讓臺灣不再是緩衝區,而變成了風險區。

文章稱,觀察美國對臺政策的趨勢,其國內討論最爲廣泛的是對中國大陸「增強威懾」的方向與措施。美國在冷戰時期關於威懾戰略的理論研究大致有兩種觀點,即「拒止性威懾」和「懲罰性威懾」。前者認爲,如果理性的國家行爲體預期其行動會一無所獲,那麼將不會採取行動。後者認爲,通過威脅敵對方、如果其採取攻擊行爲將導致嚴重的懲罰性後果,使敵方認識到實現目標的成本將大於收益,就可以產生威懾作用。在臺海安全上,拜登政府「拒止」與「懲罰」兩手並用,試圖最大化增強其對華威懾的效力。

文章稱,當前,對華「增強威懾」在美國政界頗受追捧,甚至成爲一種「政治正確」的話語。今年,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奧、民主黨籍衆議員巴帕斯、共和黨籍衆議員班克斯聯手推出「通過實力促進臺灣和平法草案」,要求修改《與臺灣關係法》,去除售臺武器須爲防禦性質等內容。該法案尚未通過,但反映出美國對華鷹派進一步挑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妄想。其他進入美國決策考慮的「增強威懾」選項包括:以「外國軍事融資」的方式更快、更多對臺轉移武器,運用「總統撥款權」直接援助臺灣軍事裝備,全面培訓和訓練臺灣軍隊,深化美臺軍事安全政策協調等。

文章稱,關於對華「增強威懾」,美國形成一定的跨黨派共識,其中共和黨的立場更爲激進。近期,爭取代表共和黨參加2024年總統選舉的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稱,若當選將嚇阻中國大陸奪取臺灣,包括運用美國的硬實力和經濟手段。前國防部長埃斯珀聲稱,美國應檢討一箇中國政策、減少「戰略模糊」,以向中國大陸傳達更加明確的嚇阻信號。美國衆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拋出涉臺防衛的「十點建議」,企圖構建具有同盟特徵的美臺關係。

文章稱,實際上,美國對華「增強威懾」難以奏效。首先,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與決心不會因爲美國的威懾強弱而有絲毫改變,將針對美國介入而採取有力的反干涉政策。其次,美國重建威懾有難度。中美實力差距繼續拉近,美國「增強威懾」所需要的戰略與資源成本將會越來越大,效果反而將越來越有限。

文章稱,當前,拜登政府聲稱奉行一箇中國政策,行動上卻虛化與掏空一中政策的基礎,二者構成一目瞭然的矛盾,造成美國在「負責任管控與中國的競爭」上說一套做一套。美國強調「增強威懾」,單方面改變政策和現狀,將會在臺灣問題上製造更多的中美矛盾、對立乃至可能的危機。對此,臺灣社會已對美國臺海政策的後果產生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