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談精神自信 大陸正開啓一場網路「文藝復興」

南京棲霞區與鎮江句容市、揚州儀徵市日前攜手開展「跨江沿江 互通互融」寧鎮揚核心區長江文化保護與傳承主題活動。(摘自中新社)

中國的政經強勢崛起,中國的「精神文明」如何找到自身定位,正逐漸成爲當代中國需要思考的議題。大陸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爲教授表示,通過網絡等手段,中國的年輕一代很可能將開啓一場中國文化的「文藝復興」。但這種精神文明的自信並非是「排外」,而是能客觀、理性,實事求是的「平視」外部世界。

去年大陸兩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拋出「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當時這樣的說法引發不少討論,普遍認爲習的「平視」更多來自於當代中國強勁的政經實力,然而在「精神文明」上是否也找到相應定位,可能是接下來更重要的課題。

張維爲日前在《這就是中國》的電視欄目中,就中國人如何「從精神上站立起來」,提出相關看法。

張維爲指出,西方對中國的話語滲透和文化滲透,最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透過各種交流或各種獎項,把某種「審美標準」灌輸給中國的知識精英,又透過被西化的知識精英來壟斷中國的審美標準,乃至中國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方面的標準,從而實現西方對中國的某種「文化規訓」和「意識形態霸權」。

他稱,國際化本身是一個工具性的東西,它要因時而變;要不要國際化、國際化多少,是要與時俱進的。但是有一些人就把它當成一種抽象的教條,甚至當成某種「政治正確」。這些現象反映的都是這種精神上的不自信,精神上沒有站起來的現象。

張維爲認爲,當大陸很多主流文化界人士還在討論「即使走出去了,爲什麼也出不了圈」之類問題的時候,中國的年輕一代已經通過網絡等媒介直接衝向世界,由中國年輕人推動的網路文學、短影音等面向已經異軍突起,表現出巨大文化自信。

他直言,「我有一種預感,中國的年輕一代,以他們今天的眼界、三觀和才華,有可能通過互聯網等手段,開啓一場源於中國文化的,震撼這個世界的文藝復興。」

而談及「精神自信」,張維爲則提醒,今天中國自信一定是不排外的;實際上,講自信,平視對方、平視外部世界,平視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理性地、客觀地看對方,更加實事求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也說,自信絕對不意味着不去學習別人的東西了、關上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