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崔洪建:亞太國家沒理由接受北約擴張引誘

即時/名家觀點》崔洪建:亞太國家沒理由接受北約擴張引誘。(新浪財網資料照)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16日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北約有意把月底峰會搞成一場大型「越界派對」。除30個成員國,有意入約的瑞典、芬蘭和遠在亞太的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等,都在受邀參會之列。繼冷戰結束之初在歐洲搞大規模東擴、以「反恐」爲名在阿富汗參戰後,北約正急切地想把俄烏衝突做實成第三次「機遇」,搞出一個像模像樣的「全球化」來。亞太國家沒理由接受北約擴張引誘。

崔洪建表示,在「跨大西洋關係」這一內核之外,北約多年來苦心經營起一整套「夥伴關係網絡」,先後將觸手伸向歐亞地區(「和平夥伴關係」)、中東北非(「地中海對話」)、海灣地區(「伊斯坦堡合作倡議」)和亞太地區(「全球夥伴關係」),成爲北約彼時向歐洲以外地區搞擴張並向非軍事安全領域搞滲透的主要工具,也成爲它此時要搞「全球化」的主要抓手。

崔洪建分析,北約在構建和推廣「夥伴關係」時,採取「越界+跨界」的策略。首先,是從地區安全議題入手,通過與北約毗鄰國家的對話交流,逐漸突破地理界限,向周邊的歐亞內陸和地中海南岸滲透。其次,是爲了服務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北約早已不滿足於只在歐洲一隅發揮作用,通過議題跨界來進一步突破地理侷限。

崔洪建稱,「政治化」是和「全球化」幾乎同時提出的北約「改革方向」,其核心就是要將北約鍛造成輸出西方價值觀、制度觀和安全觀的可靠工具。近年來,北約給予一些亞太國家更大的熱情和關注,正在出現要從「夥伴」發展成「盟友」的動向。

無論從安全環境、地區格局還是戰略文化來說,北約和亞太都扯不上什麼關係。亞太地區一方面不是冷戰的主戰場,另一方面地區政治生態豐富多樣,不結盟運動影響深遠,沒有形成集團式對抗的歷史基因和現實需求。但出於美國的戰略需要,北約正試圖啓動並提升它的「夥伴關係網絡」來摻和亞太地區的安全事務,進而改造地區的安全結構。

崔洪建指出,北約爲它插手亞太找到了兩個理由:

一是,充分利用一些地區國家對俄烏衝突的片面認知來重提「國強必霸、捍衛民主」的陳詞濫調,用「今天的俄羅斯就是明天的中國」來製造緊張氣氛、恫嚇地區國家,從而創造出亞太地區對「北約式集體安全」的需求。

二是,盜用「安全不可分割」原則,製造出「歐洲與亞洲安全不可分割」這類似是而非的理論,把失敗的教訓當作成功的經驗來對亞洲說教。儘管這套說辭上不了檯面,但謬種流傳之下,北約釋放出了要將其在亞太地區的「夥伴關係」由虛轉實、破壞地區安全生態的危險信號。

崔洪建調,如果集體安全的定義是「在集團式對抗中獲勝」,那麼北約可以將它對俄羅斯形成的圍攻之勢標榜爲「成功」,但如果地區安全的目的是維繫和平、不戰不亂,那麼俄烏衝突讓歐洲重燃戰火則絕對是地區安全的失敗。眼前的歐洲安全困境的確可以給亞太國家提供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但得出的結論與北約試圖用來蠱惑「亞太夥伴」的謬論恰恰相反:排他性對抗性的集體安全只會在亞太製造出更多紛爭和恐懼,集體安全的「成功」是以地區安全的「失敗」爲代價的,亞太國家沒有任何理由接受一個失敗者的說教和引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