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企業專賣中國人,哈爾濱毒啤酒事件讓人心寒,只賣內地!

最近,哈爾濱啤酒攤上事兒了。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搞了一次啤酒大檢查,結果在哈爾濱麥道啤酒裡發現了嘔吐毒素DON。這消息一出,網上立馬炸鍋了。有的網友調侃說:“這回減肥有新招,喝啤酒就能吐,效果槓槓的。”然而更可怕的卻是哈爾濱啤酒的迴應:這個啤酒並沒有在愛香港上市,也就是說只在中國大陸地區賣了。“民族”企業原來真的專害中國人嗎?東北老鐵們都不幹了,表示自己不背鍋。

香港檢測出毒啤酒

近期,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在其《選擇》月刊中發佈了一項啤酒測評報告,其中涉及到了哈爾濱啤酒的一個產品——哈爾濱麥道啤酒。根據報告,這款啤酒在測試中被檢出了含有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簡稱DON),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嘔吐毒素。具體來說,檢出量爲每公斤26微克。

嘔吐毒素是一種常見的真菌毒素,主要在穀物如大麥、小麥、玉米和燕麥中發現,尤其是在低溫、潮溼的環境下,這些穀物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鐮刀菌的侵染,從而產生DON。人體攝入受DON污染的食物後,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損害造血系統。

當然如果只是到了這裡,其實大家也許並不會那麼氣憤,畢竟這種毒素目前的含量並不高,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危害,但可怕的卻是哈爾濱啤酒的迴應。

哈爾濱啤酒:這酒沒有在香港賣

在公衆的一片質疑聲中,哈爾濱啤酒廠商的迴應顯得尤爲關鍵。他們迅速發聲,堅稱自己的產品“只在內地生產和銷售”,並且“完全符合內地的法律法規”。這一表態,似乎在試圖平息公衆的疑慮,但同時也引發了新的爭議。

廠商的迴應似乎在暗示,如果存在問題,那麼問題可能出在標準本身,而非產品。這種迴應方式,對於一些消費者來說,可能會感覺像是在“甩鍋”,即把責任推給了法規標準,而非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態度讓大量的網友都感到不滿,覺得這就是在逃避責任。

更關鍵的是,廠商的迴應也引起了對食品安全標準的進一步討論。如果一個產品符合當地的法規標準,是否就意味着它對消費者的健康沒有任何風險?我查了下相關的標準:

在中國內地,根據《GB2761-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DON在穀物及其製品中的含量每公斤不得超過1000微克。而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檢測結果顯示,哈爾濱麥道啤酒中的DON含量是國標要求的1/40左右,即26微克/公斤,這表明其含量並未超過國家標準。

雖然,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也在報告中提到,按照FAO/WH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的建議,DON的每日攝取量爲每公斤體重1微克,長期暴露於該水平以下對大多數人不會造成健康風險。這意味着,即使是60公斤的成年人,一日內飲用4罐檢出DON的哈爾濱麥道啤酒樣本,仍然處於安全水平之內。但香港消委會還是提醒消費者,長期或大量攝入DON可能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似乎他們真的是合法合規的,但法規標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低門檻,但消費者的健康需求遠不止於此。因此,廠商在追求合規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產品的質量和消費者的健康。 更關鍵的是廠商的迴應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即不同地區的食品安全標準可能存在差異。

哈爾濱啤酒廠商的迴應,雖然在法律層面上爲自己提供了保護,但在消費者心中的信任度卻可能因此受到影響。消費者關心的是產品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而不僅僅是它是否合法。

網上炸鍋了:這就是民族企業嗎?

這個事情在哈爾濱啤酒的迴應後,引起了巨大的網絡反響,因爲中國人真的已經經歷過太多的這種事情了,所謂的雙標,幾乎發生在各個地方,各個行業,各個工廠,經常有人說一等品出口歐美,二等品出口日韓,剩餘的賣給自己人,這種雖然是一種調侃,但是還是反應出很多人的內心是非常的不滿的。

畢竟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你作爲一個民族企業,當然應該是對自己的人好一點,畢竟最支持你的就是自己人了,哈爾濱啤酒也是非常有歷史的國貨品牌了,居然發出這樣的迴應,着實讓人心寒,所以有人調侃道:“這回喝啤酒不僅能解渴,還能減肥,因爲喝多了可能會吐。”

但東北老鐵們卻馬上回應稱:這個鍋自己並不背,哈爾濱啤酒早就不是什麼民族企業了。

消失的民族企業

哈爾濱啤酒,這個品牌可以說承載着中國啤酒業的一段歷史。它的故事,得從1900年說起,那時候俄國商人烏盧布列夫斯基在哈爾濱開辦了中國第一家啤酒廠,也就是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這就算是哈爾濱啤酒的誕生了。後來,這家啤酒廠幾經轉手,名字也變過幾次,但“哈爾濱啤酒”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時間來到1932年,哈爾濱啤酒廠由捷克人和中國人共同經營,正式更名爲“哈爾濱啤酒廠”。到了1937年,日本人開始介入,哈爾濱啤酒工業的主要控制權落入他們手中。1945年,日本投降後,蘇聯紅軍接管了工廠,後來又交給了地方政府。

1950年,哈爾濱啤酒廠正式成爲國有企業,開始了一段國營時代。到了1996年,哈爾濱啤酒廠與香港新中港集團公司合資,組建了“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這標誌着哈爾濱啤酒進入了合資經營的新時代。

但是,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2004年,美國的AB公司(安海斯-布希集團)收購了哈爾濱啤酒99.66%的股權,哈爾濱啤酒變成了外商控股的企業。再到2008年,比利時的英博集團收購了AB公司,哈爾濱啤酒又成爲了百威英博集團的一部分,也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百威啤酒的製造商。

所以,不要說什麼國貨品牌坑自己人了,這根本就不再是國貨品牌了,都已經20年了。

那些消失的國貨品牌

在中國的商業發展史上,許多曾經家喻戶曉的國貨品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外資收購,這些品牌的命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除了哈爾濱啤酒外,還有許多其他國貨品牌經歷了類似的變遷,它們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品牌在國際競爭中的挑戰與機遇。

1. 大寶:2008年,美國強生公司收購了大寶,這個曾經是國貨化妝品的代表品牌之一。儘管大寶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在被收購後,其品牌形象和市場策略經歷了一系列調整。

2. 中華牙膏:1994年,荷蘭聯合利華取得了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中華牙膏品牌經營權被租賃給聯合利華公司。儘管中華牙膏仍然在市場上銷售,但它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國貨品牌。

3. 小護士:2003年,歐萊雅收購了小護士品牌。儘管小護士一度在市場上佔有很高的份額,但在被收購後,其市場地位逐漸被其他品牌取代。

4. 羽西:2004年,歐萊雅收購了另一個國產化妝品品牌羽西。收購後,羽西的品牌形象和產品線都有所提升,但在市場競爭中仍然面臨挑戰。

5.太太樂雞精:這是中國曾經知名的調味品生產企業,但就因爲一條致癌的謠言,直接一蹶不振,然後在2000年的時候被雀巢收購了。

這些被收購的品牌,一些品牌在被收購後能夠繼續發展,甚至實現品牌升級;而另一些則逐漸淡出公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