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衆黨會反被藍綠夾殺嗎

(圖/本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甫落幕,選前頻頻出招的民衆黨,就和正副院長雙雙敗選的民進黨,爲了綠白合的啓動及協調過程各說各話,互相炎上,民衆黨主席柯文哲甚至揚言要正式提告;而正副院長均勝出的國民黨,原來可能還心存一點感激白營無形中暗助藍營,以第二輪相對多數取得勝利;但綠白這幾日的大亂鬥可能也讓藍營看得心有慼慼、戒心倍起:柯文哲以小吃大的企圖心昭然若揭,且屢仆屢起!

選前討論藍白合階段,柯要當正,「侯柯配」自是不成,最後落得保送民進黨的賴清德當總統!此次白營要綠營支持黃珊珊當院長,以交換對綠營副手的支持,且交涉過程直到2月1日正式投票前一天的午夜11點多,或纔算正式破局!可能一直被矇在鼓裡的國民黨才終能有驚無險獲勝,藍營內質疑白營的居心及做法的聲音目前也是四起。而民衆黨似在這一役偷雞不着反蝕把米,同時得罪了藍綠。這兩大黨會不會因共同討厭民衆黨的詭詐多變,尤其向兩邊挖選票的作爲,而只做不說地夾殺民衆黨?

國民黨與民進黨聯手殺小黨的事例,在臺灣的民主發展過程中是發生過的。民國94年,由前總統陳水扁公佈的第7次《憲法修正條文》,將原來的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改爲現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一票選人,一票選黨,且分配不分區席次的政黨票必須過5%的得票率,同時立委席次從225席降到目前的113席。

這一選制及席次的改變大幅影響立院的政黨生態,小黨的生存空間受擠壓及續命長度被縮短。舉例來說,親民黨、新黨及臺聯均成立於選制改革前,曾拿過立院席次;改制後,拿席次難,但勉強活到目前。不過親民黨今年連領政黨補助款的3%得票率都未過;而成立於選制改革後民國104年的時代力量,曾風起雲涌,但今年選舉也是3%都未過,續命頗成問題。這樣對小黨不利的制度怎麼修憲通過的呢?

當時修憲是靠任務型國代,這是臺灣選舉史上,第一次完全的比例代表,任務型國代300人,依政黨得票比來分配各黨、團的國代名額。修憲案通過必須有75%、225席同意,絕對高難度,但居然全都過了!關鍵點就是國、民兩大黨難得的齊心協力推動此案,兩大原是死對頭的母雞聯手踩死各自的同質小雞們!兩黨合計就有244席,已超過225席的門檻,因此毫無懸念地完成了第7次修憲!

歷史會不會重演呢?無疑地,民衆黨是製造議題的高手,更是企圖通吃藍綠兩邊的翻雲手!大選前藍白合,選後綠白合的炒作,是不是無巧不成書的,會再促成藍綠攜手夾殺白的戲碼?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作者爲中山大學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