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萊上任10個月,成績究竟如何?

文 | 難得君

米萊走馬上任已經十個月了,阿根廷究竟發展如何?

21世紀的全球政壇,米萊毫無疑問是最閃亮的星星之一,他在全球圈粉無數。

爲什麼我們關注米萊?

因爲他在替人類試錯,他在給我們做前車之鑑,他能給我們最現實、最真實的啓示。

誰也想象不到,在一片惡劣的土壤上,竟然生長出了一朵完美的自由之花。

2024年4月17日,米萊獲選《時代》雜誌2024年最具影響力的百位領導人之一。

雜誌評價:現在評論阿根廷新總統的措施是否成功還爲時過早,但有一件事情是明確的:隨着米萊的領導,阿根廷將沒有回頭路。隨着“休克式療法”的受益者日漸增多,自由經濟的理念紮根發芽,阿根廷人將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01

米萊不是政客,而是一個專業的經濟學家,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專家治國。

米萊是純粹自由主義的奧派經濟學專家。

1959年,奧地利經濟學派一代宗師米塞斯,在阿根廷做過六次學術演講,爲這個南美國家播撒了自由的思想種子,過了半個多世紀之後,終於發出新枝。

米萊的理想是建立一個政府最小化、市場最大化的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這是一個自由意志論者嚮往的烏托邦。

米萊提出的治國目標,就是經典的奧派經濟學的觀點。

這些目標,隨便拿出任何一點都是驚世駭俗。

所以pink們聽了這些大逆不道之言,膽子都嚇破了。

但是在阿根廷,米萊卻獲得了超過60%的民衆支持。

阿根廷是人類值得研究的一個國家。

因爲他是一個自己把自己作死的國家。

一個世紀之前,阿根廷以其繁榮昌盛、資源豐富及迷人魅力傲視羣雄。憑藉大自然慷慨賜予的寶藏、智慧超羣的人民,以及多元化且充滿活力的經濟體系,阿根廷在拉丁美洲中脫穎而出,早早地邁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那時,在歐洲甚至流傳着這樣一句俗語,用以形容一夜暴富之人:“像阿根廷人一樣富有”。

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高達3797美元,超越了法國的3485美元和德國的3648美元,彰顯出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二戰爆發之前,阿根廷與美國並駕齊驅,成爲西半球的經濟強國,其GDP在全球排名第八。即便到了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依然超越日本,與意大利、奧地利、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提並論。

然而,阿根廷在全球人均GDP排名的歷史長河中,卻經歷了一場從輝煌頂點至低谷的跌宕起伏。二戰之前,它穩固地佔據着全球前十的席位,但隨後其經濟地位逐漸下滑。時至2022年,阿根廷的人均GDP排名已跌至大約第60位,人均收入爲1.36萬美元,這一水平已與中國相當。

02

阿根廷失敗的根源。

有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阿根廷,別爲我哭泣》:

我想改變一下,不想永遠屈居人下!

我怎肯坐在窗邊,渴望明媚的陽光又無能爲力?!

於是我爭取自由,大聲疾呼,一切無足輕重,並非意料中事。

阿根廷,別爲我哭泣,說句心底話,我從未離開大家…

90年代麥當娜主演了一部電影《貝隆夫人》,就是典型的好萊塢白左價值觀,對貝隆夫人極盡阿諛讚美,把她塑造成了苦難人民的聖母。

恰恰,歷史已經不斷證明,文明毀於聖母。

富裕的阿根廷就毀於聖母。

伊娃·貝隆,這位曾是卑微裁縫私生女的傳奇女性,15歲便毅然離家,踏上前往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征途,開始了她在這座大都市中的“漂泊之旅”,以一名歌女的身份在演藝圈內不懈奮鬥。在這片對她而言全然陌生的土地上,她邂逅了生命中的摯愛——胡安·貝隆,一位出身農家、經驗豐富的職業軍人。

1946年,二戰的硝煙剛剛散去,胡安·貝隆憑藉其卓越的才能與領導力,成功當選爲阿根廷的總統,開啓了他的政治新篇章。而伊娃·貝隆,這位曾經的演藝界人士,也憑藉着自己非凡的魅力與智慧,實現了從舞臺到政壇的華麗轉身。她出任勞工部部長一職,並親自創立了伊娃貝隆基金會,該基金會專注於扶貧濟困,深切關懷底層民衆的生活狀況。

貝隆夫婦出身貧寒,對底層民衆情深意重,立志建立平等阿根廷,捍衛工人與弱勢羣體權益。貝隆總統上臺後力推勞工同盟,強化工會,大幅漲薪,實施福利政策,如年發13月薪,工人待遇空前。

但福利背後,政府採取劫富濟貧策略:國有化英美資產,拒還外債,重稅有產者,閉關鎖國保護貿易。短期內民生改善,卻違逆市場規律,致外資逃離、企業倒閉、經濟崩潰。工人失業,罷工頻發,反陷困境。

爲挽民心,政府錯上加錯,瘋狂印鈔,終成拉美常見飲鴆止渴之舉。無物質財富支撐,鈔票變廢紙,國民財富盡失。

阿根廷迅速衰落,成流氓無產者國度。1955年,軍事政變推翻貝隆。然貝隆主義如幽靈,仍受底層民衆崇拜。

平均主義像美麗的罌粟花,永遠充滿致命的誘人魅力,甚至連白左橫行的好萊塢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向《貝隆夫人》致敬。

03

拉美國家在現代化中多陷“拉美化陷阱”,智利外普遍遇挫。其失敗原因複雜:

首先,經濟結構畸形與階層固化嚴重。獨立革命後,拉美保留殖民地經濟結構,土地高度集中,加劇社會分化。

其次,政治體制問題突出。民選政客與軍政府更迭頻繁,政治動盪。軍人干政傳統致政治不穩、治理無效。威權統治雖短期經濟增長,但權力與市場扭曲結合,民選政府時治理惡化,民粹思潮氾濫。

再者,市場與政府關係扭曲。拉美混合經濟模式下,政府與市場功能雙重扭曲。軍政府時市場秩序尚存,但權力與市場勾結;民選政府時迎合民粹,違背經濟規律,滋生腐敗,形成官僚與裙帶資本主義的“拉美病”。

最後,民粹主義是拉美國家陷入“拉美化陷阱”的深層次原因。貝隆代表的民粹主義思潮在拉美國家中廣泛存在,它鎖死了拉美的現代化進程。

市場被權力扭曲,腐敗無處不在,政府濫發福利,央行無錨印鈔,最終導致了惡性通脹和經濟崩潰。這種民粹主義思潮不僅阻礙了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也破壞了社會的穩定和和諧。

智利是南美改革唯一成功的國家。

智利曾受民粹風潮影響,70年代阿連德執政致經濟崩盤、通脹和社會動盪。危急時,皮諾切特發動兵變,解散議會,凍結憲法,鎮壓左翼。

皮諾切特上臺後,誓言拯救智利,轉變爲繁榮企業家國度。1975年,軍政府採納“芝加哥學派”建議,實施減少開支、裁員、國企私有化和取消貿易保護等改革。

智利經濟逐漸復甦增長,成爲拉美最自由、開放、富裕國家之一,被譽爲“拉美經濟奇蹟”。

皮諾切特在智利搞市場化改革能成功,不是靠選舉,而是靠槍桿子,不服就殺。爲給市場化掃清道路,皮諾切特將軍殺了幾十萬民粹分子和左棍。

將軍晚年,國家步入正軌,市場經濟深入人心,他選擇還政於民,結束軍政府,安靜地走開。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翻遍26史,找不到此等人物。

04

米萊壯志雄心,承諾在35年後讓阿根廷重返世界強國之列,無疑激發了人們的無限遐想。然而,這樣的承諾是否靠譜,確實值得深入探討。

如果阿根廷能夠堅定不移地沿着奧地利學派的經濟道路前行35年,那麼理論上,阿根廷的人均GDP甚至可能超過美國,成爲南美地區的瑞士。

現在,米萊走馬上任已經十個月了,阿根廷究竟變成了什麼樣?

先說內政。

米萊,阿根廷“懂王”,否認“拉美陷阱”,指政府爲貧窮根源。上任即行電鋸式改革,整頓吏治,廢除法規,裁剪機構與冗員,推進國企私有化。改革初遇反對,遊行罷工頻現,但米萊堅持並取得反對派認可。民主國家中,遊行罷工爲常見交流方式。

有名人曾質疑阿根廷一年內實現財政零赤字,但米萊上任首月即達成,現已有16年來首次財政盈餘2750多億比索,佔GDP的0.4%,主要得益於政府支出節省30%。

米萊上臺前,國家風險指數2719點,瀕破產。10月後降至1258點,四年最低,風險降50%以上。該指數影響國際借貸與投資。過去十多年阿根廷比索暴跌,但米萊任內通脹率由25.2%降至3.5%,貧困率下降。他稱,支出不超收入則無通脹,承諾減稅回報國民。信任與期待增,矛盾亦多。風險指數降吸引外資,股市漲,工資增,信心提升。阿根廷股市與基金均大漲,基金漲幅達33%。

米萊主張小政府制度,認爲管制多是腐敗貧窮根源。小政府管制少,責任輕,民衆自行解決問題,調動自由市場功能,發揮積極性,優化資源配置。這是米萊成功的基本邏輯。

再說外交。

2023年11月21日,米萊強調馬島主權不容談判,主張以“香港迴歸”模式讓英國移交主權給阿根廷。

他的總統就職典禮不邀請特定國家領導人,卻盛邀澤連斯基,展現其國際立場。米萊積極奔走全球,早在就職前就訪問美國,解釋經濟計劃並示好。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隨後訪阿,米萊又訪美會見川普、馬斯克,明確站隊。競選期間,米萊就支持以色列對哈馬斯的反擊,並後續訪問以色列鞏固盟友關係。此外,他還訪問梵蒂岡、意大利、德法西等國,並在6月訪問烏克蘭與澤連斯基會面。米萊在外交上立場明確,不隨波逐流,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米萊改革十個月,成果顯著,阿根廷這個南美經濟困境小國,在民主大選和米萊努力下,正成爲新星。

作爲經濟學教授,米萊深知華爾街的貪婪,他在這場與資本的博弈中,爲人類試錯且目前成功了。

米萊的價值不僅造福阿根廷,更爲謊言世界點亮明燈,是踐行奧派的天使,將載入史冊。

最後,讚美阿根廷人民選出了他們的希望,用被上帝吻過的雙手創造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