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精神論(100)|逢君之惡罪過大

□趙宗符

12·7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闢,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爲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爲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解:孟子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現今的諸侯,是五霸的罪人;現今的大夫,是現今諸侯的罪人。天子到諸侯的領地去叫作巡狩,諸侯去朝見天子叫作述職。春天視察耕種的情況並補助不足的人,秋天視察收穫的情況並幫助歉收的人。進入諸侯的疆界,如果土地已開墾,田野已整治,奉養老者尊重賢人,出色的人才各負其責,就給予賞賜,賞賜是用土地。進入諸侯的疆界,如果土地荒蕪,老者被遺棄,賢者遭疏遠,搜刮錢財的人擔任官職,就給予責罰。諸侯一次不來朝見,就貶降他的爵位;兩次不來朝見,就削減他的土地;三次不來朝見,就調動軍隊強行換人。所以,天子是聲討其罪狀而不親自征伐,諸侯是奉天子之命去征伐而不能聲討。五霸呢,則是帶領着諸侯去征伐某個諸侯,所以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五霸之中,以齊桓公的功業爲最大。在葵丘的盟會上,諸侯們捆綁了祭品、把盟書放在上面,但沒有歃血。第一條盟約說:‘嚴懲不孝的人,不能廢立太子,不把妾變成妻子。’第二條盟約說:‘尊重賢者培育人才,以此表彰有德行的人。’第三條盟約說:‘敬奉老人愛護幼小,不怠慢賓客旅人。’第四條盟約說:‘士人不世襲官職,官職不能兼任,選用士人一定要得當,不可獨斷專行地殺掉大夫。’第五條盟約說:‘不能到處修築堤防以鄰爲壑,不能禁止國家間百姓採購糧食,不能私自封賞而不報告盟主。’最後約定:‘凡是參加我們同盟的國家,會盟以後,就要言歸於好。’現在的諸侯國,都違犯了這五條盟約禁令,所以說:現在的諸侯國,是五霸的罪人。助長國君的惡行,臣屬的罪過還算輕;逢迎國君的惡行,臣屬的罪過就大了。現在的大夫,都在逢迎國君的惡行,所以說:現在的大夫,都是諸侯國的罪人。”

三王的時代,王權穩定,天下和諧有序,賢人在位,百姓安寧幸福。這是孟子的理想,但是王權旁落後,各諸侯國就失去了秩序,這時就有人出來當老大、整頓秩序。老大的出現,更徹底地導致了王權的失落。周王朝第一個出來當老大的齊桓公,他打出的旗幟就是五條盟約。這五條簡單清晰,許多到今天也有參考價值。例如,尊賢育才、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士無世官、取士必得,等等。尤其是第五條中提到的“無遏糴”,其實講的就是糧食安全問題,說明在春秋五霸的時代,糧食已經成了重要的戰略物資。有的諸侯國,通過糧食的禁售來威脅別國的安全,所以纔在盟約中專門強調了這一點。放眼當今世界,不能不說在某些方面,人類的文明進步是極其緩慢的。但是,老大也有罩不住的時候,因爲老大自身會衰落,別的諸侯國也會壯大,於是天下就更向大爭之世發展。孟子對此是無奈的。在這個過程中,與助長君主的惡行相比,孟子更厭惡逢迎君主的惡行。所謂逢迎,就是找出這些惡行的理論根據,並且加以論證,這樣君主做起來就可以無所忌憚了。魯迅討厭蚊子,說它“未叮之前,要哼哼地發一篇大議論”,大約是同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