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有個「家扶村」!首個海外據點深耕20年 扶助1.1萬貧童
蒙古家扶中心在家扶村內興建供水站,讓社區民衆就近取水。記者葉冠妤/攝影
世界最年輕城市、也是最寒冷首都的蒙古國烏蘭巴托,市中心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卻有逾半數家庭住不起房,只能在市郊就地搭建蒙古包,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大樓外圈,被破舊矮屋、蒙古包層層包圍,形成特殊城市景觀。在這裡,有家扶基金會設立的第一個海外直接服務據點,20年來,扶助了1.1萬名孩童、3400多戶家庭,更在近郊蓋了一座「家扶村」,爲貧困家庭搭起遮風避雨的家。
受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遊牧生活不復從前。爲尋求工作機會,大批大批的牧民遷居烏蘭巴托,蒙古國全國加起來360萬人,近半數聚集首都。據烏蘭巴托市統計局2023年資料,烏蘭巴托市總共41萬1420戶家庭,其中52%、約21萬2008戶家庭住在基礎建設不齊全的市郊蒙古包區。
爲解決居住問題,蒙古家扶中心在2007年於烏蘭巴托市郊打造「家扶村」,最長入住3年。直到2019年設置了24個蒙古包區,並逐步完成供水站、電力設備、活動中心、現代廁所及浴室、戶外籃球場等,村民不必動輒步行數公里取水,不必在戶外簡陋隔間如廁、洗澡,還有擺滿書籍、玩具的明亮圖書室。17年來,家扶村協助105戶家庭自立,近年因限縮資格,目前僅7戶住民。
帶着兩個兒子入村的Otgonchimeg,此前投靠親友,13人擠在一頂蒙古包生活。現在她在家扶村負責清潔工作、協助村內事務,除有穩定收入,原本害羞的她,漸漸變得開朗,兩個兒子跟鄰居玩在一塊,踢球、唱歌,她每月努力攢錢儲蓄,爲將來做準備,盼望出村後,有能力買地,搭起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蒙古家扶中心代表黃朱偉說,家扶村提供全新蒙古包跟傢俱,家庭可直接入住,也開辦家長職業技能培力班、孩童的課輔班與才藝班,2021年更進一步開放讓社區居民使用公共空間、參與課程。
此外,蒙古家扶中心也提供經濟扶助、學用品、食物包、大專獎助學金,讓貧困家庭維持基本生活、兒童穩定就學、營養改善等。黃朱偉說,光靠金錢的援助無法翻轉貧窮,因此家扶首重教育學習與支持,28個方案裡,有14個與教育相關,培養孩子的能力與自信,今年觸角延伸至其他省份,與當地區公所合作,定期運送課外讀物。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表示,今年適逢蒙古據點成立20週年,迄今扶助逾1.1萬名兒童、3000多戶家庭。從認養蒙古童、發放扶助金做起,慢慢看見在地需求、拓展方案,推動社區服務,並陸續在水資源匱乏的小區興建31座供水站、捐贈3部送水車。透過不同方案,改善居住環境、用水、醫療、教育學習等。未來,家扶將擴大服務範圍,從中央省份擴展至外省。
家扶村內的活動中心,有豐富的圖書資源、玩具,也有現代化浴室與廁所。記者葉冠妤/攝影
爲協助外來移入及貧困家庭可解決居住問題,蒙古家扶中心自2007年起於烏蘭巴托市的汗烏拉大區第12小區成立「家扶村」,提供全新蒙古包、牀與衣櫃等傢俱,同時培訓村民技能、提供孩童課輔班等,迄今已有105戶家庭自立。記者葉冠妤/攝影
家扶村村民Otgonchimeg獨力撫養兩個兒子,入村前暫住親友家,13人擠在一頂蒙古包生活。現在她與兩個兒子在家扶村生活,擁有穩定收入,她正在努力存錢,爲出村自立做準備。記者葉冠妤/攝影
家扶村的孩子們一起玩耍。記者葉冠妤/攝影
蒙古國近半數人口都聚集在首都烏蘭巴托,但由於市中心空間有限、租屋價格昂貴,52%的烏蘭巴托家戶只能住在市郊的蒙古包區,形成破舊矮房、蒙古包層層包圍高樓大廈的特殊城市景觀。記者葉冠妤/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