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會熄燈 遊牧民族精神不死

席慕蓉的詩與畫筆下,有不少對原野抒情。(圓神出版提供)

蒙藏委員會今年底將裁撤。(本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知名詩人席慕蓉認爲遊牧民族追求與自然共生信仰,帶給漢文化乃至全世界寶貴的資產。(圓神出版提供)

編者按建國之初就已成立的「蒙藏委員會」,近日在立法院表決通過廢止其組織法,蒙藏會相關功能分別移入文化部陸委會外交部,並在文化部設「蒙藏文化中心」。蒙藏委員會正式走入中華民國歷史,然而,兩岸蒙藏族藝術家作品精神,早已如活水般融入我們的生活,給予養分啓迪

原鄉是每個人的生命泉源,不能選擇靠邊站的。」在兩岸均有高知名度的「國民詩人」、畫家席慕蓉,在戰後的臺灣成長,正規的漢語、美術教育外,她也是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首位拿到第一名的外國學生,然而她明確指出,原鄉、遊牧民族的信仰,仍是她血液中流淌的生命力

「臺灣是幾十年來養育我的土地」,而原鄉的文化仍影響着席慕蓉看世界的視角,「北方遊牧民族最核心的信仰,就是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天地萬物有靈,衆生平等的薩滿教思維,在外人看來只是「進山拜山,見樹拜樹」,但背後是在大自然面前謙卑的態度。「和現代文明什麼都要取,向下一代透支生存資源是不同的。」席幕蓉說。

順應自然節奏

「蒙古人對草原上的老鼠也是感恩的!」席慕蓉表示,遊牧民族的智慧在於懂得順應自然的節奏,例如,即使是鼠滿成患時,再長遠一點看則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會自動維持生態平衡,但當人們以現代化的方式大規模滅鼠,結果是天上老鷹也活不下去了。而蒙古族過去被漢民族視爲不文明,但近年隨着如日本學者杉山正明《顛覆世界史的蒙古》等書問世,讓人看見遊牧文明在爭戰中帶來的革命性建設,締造全球化開端

做爲兩岸知名詩人,詩作中又往往可見對蒙古族及內蒙形象的書寫,大陸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李旺便以「民族記憶與寫作姿態爲題研究席慕蓉的作品。

歌頌草原之子

李旺指出,席慕蓉在還原與重構民族歷史的詩作中,有一些是在讚歎曾經在草原生活的蒙古族之外的其他少數民族,如《契丹舊事》:「這裡曾經開滿了大朵牡丹英雄凱旋歸來」、「遍野的玫瑰傲世的繁華」。雖非蒙古族先祖,但席慕容在詩中流露的對其英雄謀略、民族圖騰信仰的尊崇並無二致,表現出她對草原之子,遊牧文明的認同。

「當人們以國家的話語權來編寫官方記憶的時候,民族記憶變得更加不可把握。」李旺指出,民族記憶屬於法國社會學家阿伯瓦克所提出的「集體記憶」,跨越社會、種族、地理,帶給她不同於臺灣其他詩人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