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數學的修學旅行》:“修學”如何爲旅行綜藝提供破局思路

國民韓綜《Running Man》中與嘉賓鬥嘴而出名的PD崔寶弼,攜新綜迴歸。3月9日《沒有數學的修學旅行》在SBS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雖然收視率不敵朝鮮TV的強勢音綜《Mr.Trot 2》,首播收視在同時段節目中排名第六,但網絡評價很高:“越看越有趣”“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修學”,意爲以學習爲目的的旅行,在日韓兩國中小學、高等教育階段都很常見。修學旅行因學習的內容不同被細分成若干類別,比如歷史旅行、自然旅行等。節目中的六位嘉賓修學目的地,是日本北海道地區,通過六天五夜的旅行,深入瞭解探訪北海道地區。

雖然“修學”概念在國內並不普及,但這檔節目的創作思路還是很適合中國市場。尤其是當下社交網絡上充斥着“特種兵式旅遊”“週末旅行圈”這樣的社會情緒,與節目的製作思路和切口是有契合之處的。

六人組修學北海道

節目進入主題的過程很快,同屬92line的都暻秀、Zico、Crush、崔政勳與85後大哥李龍真、樑世燦在韓國一家餐廳集結,一番寒暄破冰後,六個男人的北海道之旅正式開始。

一般來說,日韓的修學旅行中除了觀風景、品美食以外,“獲取知識”纔是旅途中最重要的環節。學校會在修學旅行安排知識小課堂,並進行現場測試,這樣的內容也在節目中得到復現。

每當到達一處新的旅行目的地時,節目組會安排導覽進行簡單的資訊解說,比如“北海道是日本繼本州後第二大島嶼”“北海道多雪的原因”等,而每一天行程結束後,節目組會安排六位嘉賓進行隨堂考,查看他們對於當地資訊的掌握程度。

如果只侷限於此,那這檔節目也不過是加入了知識問答的普通旅行綜藝而已,不算新鮮。讓冷眼真正覺得眼前一亮的,是節目對現實中修學旅行元素的拆解,和拆解過後與節目機制的融合。

同樣都是旅行,學生時代的修學旅行與成年後的旅行截然不同。後者有獨立經濟能力與行爲能力,掌握旅行的全部話語權,而前者則往往受到金錢的制約,不能隨心所欲,而且學校組織的旅行,食宿方面也不會多豐盛。

所以在抵達北海道那一刻,節目組就告訴嘉賓,大家都知道修學旅行可支配的錢是有限的,各位可能沒法吃得很豐盛,如果想吃的更好一些,比如品嚐北海道當地特產名物,就需要在問答中獲得勝利。

除了食宿條件有限以外,修學旅行中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分享。一個人資金有限,兩個人的錢合在一起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節目根據這一點,設置了名爲“機會”的願望券,比如說在比賽中落敗的人受到沒飯吃的懲罰,而手握“機會”的嘉賓就可以站出來表示“讓某某吃一點吧”,把自己贏得的是食物與同伴分享。

而拿到“機會”的唯一途徑,就是在隨堂考中獲得勝利。這樣的做法,讓隨堂知識問題的存在變得更合理。

其他細節的設置也比照着真實修學旅行設計:一般修學旅行時長爲3-5天,節目則是六天五晚;在修學旅行中,學生往往被編爲4-6人的小組,以組爲單位進行活動,節目中的嘉賓,恰好就是六人組;

學校組織的旅行資金有限,學生們要多人一間合宿,而且有些房間談不上舒適,有人要打地鋪,學生們有時候會通過小遊戲的方式,決定誰住在更好一點的房間。在節目中,六人組也同樣要通過做遊戲,來決定誰和誰睡一間。

正是這些通過拆解真實修學旅行而制定的規則與細節,讓節目多了真實感與合理性。韓網的評價也證實了這一點,“科科科,想起和親故一起修學的日子了”。

當然,無論是哪種類型綜藝,“人與人的故事”永遠是節目的核心看點。修學旅行基本都是發生在同齡同學之間的,但如果湊齊一羣同歲朋友旅行的話,那就與《in the soop 友情旅行》之類的旅行節目差別不大了。

《沒有數學的修學旅行》在嘉賓設置上,採取了四位92line同歲親故+兩位85後大哥的組合。“老少組”在旅行綜藝中不是什麼新鮮配對方式。但《沒有數學的修學旅行》卻要求六位嘉賓必須相互說平語,大家以同輩方式相處。

韓國前後輩等級森嚴衆所周知,而綜藝節目中出現的“失序”,無疑是別樣看點。

四位92line的弟弟,從一開始嘴上說着平語,但肢體語言還保持謙恭的模樣,到後來完全把大哥們當同齡朋友,整起蠱來毫不手軟,甚至錄製結束後還想延續“平語time”。

而大哥們,偶爾想發揮一下前輩威嚴,又會自己唸叨着“我們是親故,是親故呀”,乖乖認慫。

這種說平語,以同齡朋友相處的規則,無疑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嘉賓在對決時在年齡上的顧忌。

我們會看到,在決定“誰才能吃到豐盛食物”的遊戲中, 92line的弟弟們算計老大哥,堅決不肯放水,而大哥們只能餓着肚子接受殘酷的事實。

有些可惜的修學題材

雖然節目有亮點,也通過拆解修學讓規則變得更合理。但目前播出的六期節目看下來,冷眼還是覺得有點可惜,“修學”是個很好的切口,可惜的是崔PD並沒有完全把它運用到極致。

如前文所說,“修學”的意義是在旅行中獲取知識,節目中也設置了遊覽講解、答題以及對應的獎懲制度。但這類真正與知識相關的問答環節,在節目中佔比並不大,反倒是一系列與修學關聯並不緊密的小遊戲,塞滿了80分鐘的節目。

這些遊戲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節目組設置的,要嘉賓通過遊戲決出勝負獲得某些“道具”的,另一部分則是嘉賓之間自發的遊戲對決。

在冷眼看來,這兩類遊戲完全可以在內容上再做出區分,在“修學”的大主題下,節目組的角色就像是校方,是修學的組織者,那麼從節目組設置的遊戲,不妨都與“知識”關聯,強調“修學”;而嘉賓之間的自發對決,則可以更隨意,更注重趣味性。

比如說六人組在北海道的第一頓大餐,飢寒交迫的六個人終於有了品嚐北海道當地特產的機會,而節目組則表示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到每一道菜,要分組進行小遊戲對決。

節目在這裡選取了韓國的猜字地雷遊戲,但若換成與北海道或者乾脆是和當地特色晚餐相關的遊戲,或許能與節目主旨產生更緊密的聯繫。

其次,節目的動因並不明確。

爲什麼修學旅行的目的地是北海道,如果只是爲了看雪,那爲什麼不選擇韓國自己的江原道,目前播出過半還是沒有給出答案。

節目中對北海道本身的刻畫也不多,除了少數幾個室外滑雪的鏡頭外,節目大部分內容都是在室內錄製完成的,那麼跑到北海道錄製意義是什麼?崔PD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

如果是因爲天氣或其他外部因素限制室外拍攝的話,那麼完全可以參考現實中的修學旅行,以“北海道美食修學”或“北海道人文修學”爲主題,合理地將重點從室外轉移到室內。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打着北海道旅行的旗號,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做遊戲。

當然,也因爲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錄製,我們很難看到嘉賓與當地人之間發生碰撞。

其實這種碰撞因爲具備不確定性,往往會是笑點的來源,比如第一期節目中,六人組猜測司機師傅頭上的究竟是真發還是帽子,最後謎底揭曉的一瞬間就很有笑點。可惜,這樣的碰撞,在後面幾期中幾乎不復存在。

那麼說到本土化改造,《沒有數學的修學旅行》的得與失,又有哪些借鑑與規避之處呢?

最近冷眼恰好刷到了這樣一條筆記,有網友稱,在長沙步行街,有遊客指着黃興的銅像問同伴這是誰,而同伴答曰:費大廚。

如果有一檔以長沙爲目的地的修學綜藝出現,或許這位遊客就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

當下的社會情緒決定了旅行綜藝是有市場與受衆的,從小紅書等平臺的“聽勸”“求攻略”類筆記不難發現,除了在網紅地打卡拍照,其實遊客還是渴望瞭解目的地的人文歷史的,所以“修學”就有了放矢之地。

國內旅行綜藝已經很豐富了,但像修學這種“以獲取知識爲旅行目的”的節目不多。

或許我們可以以國內的某個新晉旅遊城市作爲修學目的地,通過問答遊戲、隨堂考試的方式,加深觀衆對該城市相關知識、歷史背景的瞭解,甚至可以復活曾經的熱線玩法,比如嘉賓在隨堂考的時候,觀衆也可以通過線上參與的方式同步答題,加強屏內外互動性。

又或許,可以在韓綜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摒棄掉與“知識”無關的小遊戲,把節目做成“修學版《最強大腦》”的模式,讓嘉賓在極短時間內去往足夠多的任務地點,完成知識獲取把知識+旅行做到極致。

過去三年的特殊情況,使得旅行綜藝處於一種百廢待興的狀態,幾檔有微創新之處的旅行綜藝表現不佳,更讓人唱衰這一品類,認爲“短視頻革了旅行綜藝的命”。

其實從《沒有數學的修學旅行》找對切口,在節目本身存在一定硬傷的情況下,仍舊贏下不錯口碑和收視的情形中,我們就能發現,只要有真創新,滿足了真需求,自然會有觀衆願意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