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臺欲自建“星鏈”障礙重重

參考消息網3月18日報道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3月15日報道,臺灣當局正試圖打造星鏈的替代產品。星鏈是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運營的人造衛星互聯網服務。

報道稱,臺灣當局希望在2026年前將第一顆通信人造衛星送入軌道,並在之後兩年內將第二顆送入軌道,同時還將研發其他測試衛星。蔡英文承諾爲臺灣的太空計劃提供數百億新臺幣,將這些測試中的最佳成果開發成完全由臺灣製造和控制的人造衛星互聯網網絡。

報道說,在開發該網絡的同時,臺灣也就利用現有衛星網絡達成協議。它表示計劃部署約700個能夠接收衛星信號的終端,並與歐洲企業建立相關合作關係。

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廖榮皇說,有40多家臺灣企業參與衛星供應鏈的打造。

但報道指出,臺灣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是發射衛星的費用問題。大多數發射衛星的火箭只能使用一次,而且需要大量燃料,因此成本太高。

火箭發射公司TiSpace的創始人陳彥升說,2005年至2016年,幾乎所有進入太空的臺灣衛星都是在美國發射的。

在過去一年裡,臺灣的研究和氣象衛星也由法國的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等發射升空。

報道還說,自2018年以來,臺北一直在探索獲取衛星互聯網技術的途徑,包括與SpaceX進行談判。但馬斯克對一項要求表示反對,即任何參與通信基礎設施的海外實體都必須與持有多數股權的當地合作伙伴成立合資企業。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的一位專家稱,馬斯克認爲這“完全不可接受”。

這些談判未能讓臺方與SpaceX建立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