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想靠「它」打贏臺海大戰 專家搖頭曝3大致命問題

專家指出,美國陸戰隊「目標區內部隊」計劃存在3大問題,包括前線盟友缺乏協助意願、美中競爭主要體現於經濟層面,以及部隊生存能力堪憂等。圖爲該軍種試射高機動砲兵火箭系統(HIMARS)。(示意圖/DVIDS)

爲加強於西太平洋對抗中國大陸的能力,美國陸戰隊希望在共軍長程火力覆蓋範圍內建立「目標區內部隊」(Stand-In Forces),牽制大陸行動併爲友方提供支援;但退役美國陸戰隊軍官指出,此計劃存在3大問題,包括前線盟友缺乏協助意願、美中競爭主要體現於經濟層面,以及部隊的持續作戰和生存能力等。

美國陸戰隊先前發佈《目標區內部隊概念》(A Concept for Stand-in Forces),稱該類型單位是小型、低信跡(low signature)、高機動性、相對容易維持運作但具備殺傷力的武力,在戰時將利用其機動性、隱匿性和分散性,確保能於敵方遠程火力覆蓋範圍內活動,一方面分散敵方注意力,另一方面爲主力部隊提供感測器及火力支援。

不過退役美國陸戰隊上尉、多次參與軍中作戰準則編撰的施密特(John F. Schmitt)投書軍事新聞網站「任務與目的」(Task & Purpose)表示,該計劃從外交到戰術層面上都存在問題,讓人質疑其整體可行性。

首先,目標區內部隊概念基於傳統島鏈防禦戰略,而存在該類型單位的地方,自然將成爲中國大陸先制打擊的潛在目標;故若想將目標區內部隊部署在日本、菲律賓等位於第一島鏈關鍵位置上的國家,會讓美國承受艱難且持續性的外交挑戰。另外,北京政府近期推動的太平洋島國安全協議,也可能導致目標區內部隊與後方基地的聯繫遭遇嚴重干擾。

第二,中國大陸目前主要着重於與美國的經濟競爭,就算要打擊美軍,也應會採用代理戰爭等形式,避免自身參與直接武裝衝突;因此,若美國花費大把心力建立與維持目標區內部隊,導致缺乏資源因應其他危機,反而會降低自身的全球影響力。

最後,雖然美軍宣稱目標區內部隊爲具備隱匿性的小型單位,但C-130運輸機、CH-53直升機和輕型兩棲作戰艦(Light Amphibious Warship)等目前已確定的部署、移動及後續補給手段,都沒有或僅可能具備有限的匿蹤能力,很容易遭共軍發現。

且根據前述文件,目標區內部隊將爲友軍提供雷達等感測器支援,並經常與區域盟友進行安全合作,讓其無論在電子信跡或人員情報(human intelligence)層面上都非常容易暴露位置;而若要讓配備反艦飛彈、防空飛彈、無人水面艦艇的目標區內部隊維持分散性的小單位編制,則代表其只要一被發現,便將迅速被擁有優勢兵力的敵軍擊潰,生存性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