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丨思索技術IPO申報僅29天即撤回 券商投行應堅持項目質量把關前移

每經評論員 王硯丹

A股龍年開門紅,自2月5日見底2635點之後,上證指數最高反彈已近400點。但二級市場的火爆與一級市場的冰冷形成鮮明對比。一方面,滬深北三大交易所龍年以來IPO市場零上會、零受理;另一方面,不少公司選擇撤回IPO材料。

3月2日,思索技術及其保薦人五礦證券申請撤回創業板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從獲交易所受理到申請撤回,僅短短29天,創造了全面註冊制實施後最快撤回紀錄。若是算上春節前的撤單數量,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50家企業撤回IPO申請。

如此衆多企業撤回IPO申請,從大環境來看,是去年8月證監會表態“階段性收緊IPO”“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的必然結果,但更說明近年來監管風暴下,對擬上市公司嚴把入口關正在慢慢取得效果。

2015年至2022年,A股掀起一波上市狂潮,上市公司數量從不足3000家飆升至超過5000家,同時也創造出不少暴富神話。尤其是相關大股東,一旦上市成功,立馬身價百倍。在巨大利益誘惑下,一些壓根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抱着僥倖心理,通過精心包裝“帶病闖關”。

從今年以來撤回IPO申請的情況來看,不少公司的確存在一些令市場詬病或心存疑惑的重大問題。如29天就撤回材料的思索技術,就有媒體質疑其“規模雖然與同行有不小差距,但毛利率卻顯著高於同行”“淨資產只不過3.3億元,卻拋出了4.6億元的融資計劃”。

撤回IPO材料當然不能說企業一定有問題。如中國航油主板IPO撤單,就被解讀爲“逆週期調節背景下,部分募資金額較高的國資項目主動撤回”。但實際上,正是因爲有存在重大問題或缺陷的投機者存在,才擾亂了資本市場正常秩序。一方面,它們劣幣驅逐良幣,擠佔了符合上市條件且亟需資金的企業正常獲取上市資格、進行融資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它們爲二級市場中小投資者埋下了“地雷”,是中小投資者對市場缺乏信心的始作俑者。

相信在本輪IPO常態化撤回中,一些不符合上市條件或具備重大缺陷的公司正在被清理出擬上市公司隊伍。但另一方面,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尚需監管、中介機構等各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券商投行,應通過嚴把項目質量關、強化風控、完善體系建設等積極作爲,切實落實資本市場“看門人”責任。更重要的是,券商投行應堅持項目質量把關前移,在項目承攬過程中就應謹慎評估風險。對重大風險無法化解或需要付出重大代價的項目,應考慮放棄,而非心存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