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擬復推「中國行動計劃」?白宮強烈反對

美惡名昭彰中國行動計劃恐死灰復燃白宮強烈反對。(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香港《南華早報》12日報導,由德州共和黨籍衆議員蘭斯·古登(Lance Gooden)發起的一項法案,已於當地時間11日在美國國會衆議院以237票對180票通過,內容是在美國司法部重啓一項爲期6年、類似「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的新計劃,宣稱要遏制對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學術機構的間諜活動,並制定一套針對實驗室和大學研究人員的執法策略。

美國國會自9月9日復會後特意在本週開闢「中國周」,密集表決多項與中國有關的法案,在此期間,曾在學術界惡名昭彰的「中國行動計劃」大有死灰復燃跡象。

自當地時間9月9日以來,已有大約24項針對中國經濟、政治和科技領域影響力的法案在衆議院通過。「中國周」大部分法案由共和黨主導,但獲得兩黨支持,這些法案將被加速審議,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票就能通過。通過的法案還必須獲得參議院批准,才能送交美國總統簽署成爲法律。不過,古登的這項法案並未獲得民主黨支持,白宮方面也已表示「強烈反對」。

對於提案,古登明確聲稱,該法案旨在恢復2018年川普政府時期發起的「中國行動倡議」,「中國對美國大部分的貿易盜竊行爲負有責任」。

「中國行動計劃」於2018年11月啓動,要求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以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資訊」。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也以該計劃爲由憑空捏造「中國學術間諜」,大興冤案。2022年2月23日,美國司法部宣佈終止川普政府期間啓動的「中國行動計劃」。

白宮當地時間9月10日發佈一份聲明中表示「強烈反對」古登的這項法案,同時聲稱「仍然致力於贏得21世紀對中國的經濟競爭」。「這項立法所設想的案件歸類方式會削弱司法部調查和起訴此類犯罪活動的能力,包括使得司法部更難獲得受害者和證人的合作。」

去年一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調查顯示,在「中國行動計劃」展開了數年調查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華裔科學家「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覺得自己作爲學術研究人員不安全」,約70%的人「對美國政府調查華裔研究人員擔驚受怕(fearful)」,可謂「寒蟬效應仍在」。

大陸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田飛龍認爲,這些涉華法案在美國國會政治中屬於「跨黨派共識」範疇,這根源於美國朝野已經完成的對華政策認知轉型,諸如法案中出現涉港、涉臺問題,打「香港牌」、「臺灣牌」是美國對華新冷戰與戰略、地緣遏制政策的重要抓手。

大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指出,近期蘇利文訪陸已表明拜登政府在執政尾聲階段希望管控中美雙邊關係,以「穩」字當頭。然而,此時美國國會密集討論涉華法案,是想在大選日益臨近之際杯葛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同時也是共和黨試圖在外交層面阻擊民主黨候選人的表現。由此可以看出,國會意圖與拜登政府爭奪美國對華政策的主導權,雙方乃至兩黨之間圍繞對華政策的競爭同樣日趨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