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霸權的衰退與迴應

(圖/達志影像)

雖然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便成爲國際體系的霸權,但近年來出現了相對衰退的現象,引發美國朝野與學界議論。

美國在2001年遭遇恐怖攻擊後,在軍事領域投入更多資源,也在海外發動若干軍事行動,增加美軍部署。然而,隨着戰後情勢發展與推動民主政治陷入膠着,美國益發感受到沉重的壓力。與此同時,美國還要面對中國的經濟崛起,以及其他大國的競爭。尤其是在2007年底因爲次貸風暴,美國經濟實力更是大受衝擊。對於美國政治人物來說,爲了要延續政治生涯,勢必要優先關注選民經濟生活,他們對於內政議題的重視程度就會超過國際事務。美國要如何在維護國家安全與減輕財政負擔之間取得平衡,就成爲了一項難題。

有學者呼籲美國應該要在自身權力成長趨緩或甚至衰退之際,重新整理戰略目標排序而暫時捨棄部分項目,採取「戰略收縮」以爲因應。最低層次目的,是欲透過短暫的退讓調整,延緩衰退的程度,避免被對手趁機超越。最高層次目的,則是迴避諸多對手的競爭,伺機取得更大的權力優勢或領先地位。

美國可以考慮採取的政策作爲包括但不限於:縮減外交政策目標、避免捲入國際爭端與衝突、設法讓盟國分擔更多安全責任以減輕自身壓力、減少國際承諾而轉爲關注內政經濟議題、調整海外軍隊部署、減少對於國際事務的參與等。關於參與聯盟體系問題,則是涉及了盟國之間的國際承諾、外交與軍事資源投入,以及安全風險等多元面向。

從實際情況看,美國在2010年左右,已經開始減少軍費開支,也縮減了政府預算經費在軍事領域的比例。即便在盟國的抱怨聲中,美軍也撤離了伊拉克與敘利亞。此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一年多以來,歐美國家雖然提供了經濟援助與武器支援,但是遲遲沒有正式派遣部隊介入,美國與北約更沒有打算將烏克蘭列爲盟國,反而設法避免被捲入無法承擔的安全風險。這些例證都顯示美國採取了戰略收縮政策。

以美國霸權來說,當其處於權力優勢逐漸被競爭對手大國追趕逼近的「相對衰退」階段時,是否會在戰略收縮時調整對盟國的態度與政策,關鍵在於盟國是否能分擔美國的安全責任,耗損對手實力。如果盟國可以發揮前述功能,美國就會考慮給予盟國支持或特權恩惠交換,以便在不增加美國負擔的情況下,鼓勵盟國協助緩解美國面對的國際體系安全壓力。然而,此舉意味着盟國可能需要在美國僅提供軍事物資但是不願意介入的情況下,對抗其他國家的侵擾。美國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後所展現的態度,即爲一項明顯的案例說明。

另一方面,如果盟國不但無法分擔美國的安全壓力,甚至還可能造成困擾,美國就可能會縮減對盟國的安全承諾,以免在其「相對衰退」的過程中,因爲盟國的魯莽而被迫捲入原本可以擺脫的衝突危機。

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國家利益盤算,也必須要如此。在美國霸權參與的聯盟體系中,其國家利益往往會影響盟國的利益判斷,甚至會凌駕後者的利害考量。盟國在美國提供安全保護之下,固然可以緩解安全壓力,但是決策自主性也會受到限制。這正是不對稱聯盟體系當中難以克服的問題。(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