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破冰 兩岸人民要真正融冰

(圖/本報系資料照)

馬英九前總統這次率團至中國大陸的祭祖之旅,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在兩岸緊張、冰封數年之後,打開了一條可能的航路,開啓兩岸重新交流的契機。然而,只靠卸任總統的一次旅程,當然不可能扭幹轉坤。破冰船開路之後,後面的「船隊」必須跟上,才能真正打開一條順暢的航路;更重要的,是營造「暖化」的氣氛去融冰。這就要看兩岸的政府、政治人物,以及人民的智慧了。

馬英九怎麼破冰的?一是依據憲法的政治立場,二是同理的文化情感。兩岸雖然在體制與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歧異,但馬英九證明了,若能找出並訴諸兩岸之「同」,那就有融冰擁抱的可能。在境界上,這就跟那些拚命鑽在「異」裡面不肯出來的人,有天壤之別。

想想看,兩岸各有憲法,各自規定不同的政治體制與認同,這似乎是無可化解的「異」。民進黨近年來在官方說法上,也就不斷冒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話語來,看來似在測試某種「兩個中國」的底線──即使中華民國憲法與法律從未稱對岸爲「中華人民共和國」。

馬英九則指出,雖然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大大不同,但相同之處在於都是「一箇中國」。馬在諸多差異中,不失尊嚴地找出對方聽得下去,願意接受的「中華民國包含大陸地區」來對話。事實證明,馬英九的「一中各表」是成功的─只要「『各』表」而不是叫對方公然承認。民進黨把「異」放大,作爲拒絕握手的理由;馬英九把「同」顯出,讓兩岸有握手的基礎。高下之分,昭然若揭。

至於同理文化情感上,馬英九更是做得淋漓盡致。祭祖掃墓,天經地義,回到故鄉的哽咽拭淚也是所有人都能同理的。他在湖南大學的交流會上全程大段以湖南話致詞,語驚四座。也就是有這種「認同」、「情誼」,才能爲後面講的「中華民國憲法」鋪墊。他在各個場合中暢談中國古典詩詞典故,於中山陵與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以毛筆題字,走過民國與抗戰遺蹟更是如數家珍。在講究「自己人」的華人文化中,這種自然流露的強烈「中華民族」情懷,也能擄獲許多人的心。

同理、共情就是「一家親」的最佳展現。這讓大陸人民願意信任,你雖然跟我們還是有很多「異」處,但你是「我們自己人」。這和一些滿口友善好話,但骨子裡就是要「找麻煩」的「外人」,就是不同。有了「我相信你」的前提,共識才有可能。

當然,一艘破冰船隻能開個頭。所以本次同行的臺灣青年學生及大陸學生的交流就非常重要。這些「大九學堂」的學子有許多人是首次踏上中國大陸的土地,接觸大陸的人民。雖然短暫的高規格接待旅程,大陸官方也展現了十足的熱忱,但距離「認識中國大陸」還遠得很。不過呢,沒關係,這是「破冰」,只是個開始。

我們都知道,檯面上的交流座談是個「官式」的行動,接下來大家交換微信,彼此追蹤,這纔是真正「交流」的開始。馬英九一再呼籲陸方與我方回到當年陸生來臺的時刻,讓兩岸青年學生可以面對面交往,這纔是融冰的最佳武器。

當然,要融冰也不能只靠臺灣,更不能只期待馬英九。馬多次提醒,大陸方面對臺灣人的情緒、感覺也該多多理解。尤其現在中國大陸強盛崛起,更應展現自信下的大度。兩岸一家親,可家人之間往往有太多的恩怨情仇,情緒非常細緻複雜,強大的一方更要溫柔對待,同理包容。畢竟融冰靠的是溫暖陽光,不是凜冽北風。(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