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是兩岸關係通關密碼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1995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首度提出兩岸領導人會談倡議,兩岸歷經20年和平發展,終於在2015年實現馬習會。轉眼3年,兩岸關係不但未峰迴路轉,反而深陷對抗深淵。蔡總統上任後宣稱不對抗,實際外交戰略採分離主義路線,文化教育上去中國,與大陸的主張南轅北轍,雙方相互指責,陷入「惡意螺旋」。

兩岸爭議的關鍵在九二共識,民進黨堅持沒有九二共識,只有九二年會談歷史事實,大陸則堅持「兩岸同屬一箇中國」。但大陸不是沒有彈性,馬英九政府時代可以同意以「九二共識」替代「兩岸同屬一箇中國」,並默許臺灣以「一中各表」框限九二共識。大陸曾經期待與民進黨政府就九二共識爭議達成新共識,但事與願違,最後功虧一匱,兩年後審視這段過程,令人不能無憾。

關鍵在民進黨的自我綁架,只看到馬政府兩岸政策之失,卻忽視其成就與成功經驗。這其中固然有黨派之爭的偏見,更重要是蔡政府低估了兩岸關係的複雜,高估了自己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當我們回顧馬習會這一兩岸重大歷史事件時,或許應該試着超越藍綠政黨之爭,重新思考其深遠意義,並從中找到可資借鑑的經驗,爲兩岸關係找到可能的突破口。

民進黨當時基於選舉需要,大肆抨擊馬習會的舉辦,既指責籌辦過程「黑箱作業」,又貶低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歷史意義,更拒絕承認馬習會所代表的兩岸共識。全面的批評與否認,固然鞏固了民進黨當年的選情,卻也讓民進黨迷失了雙眼,忽略了大陸藉馬習會傳遞的政治訊息。

習近平於2012年就任,即有以兩岸執政黨黨魁身分舉行馬習會的構想,2013年12月馬英九表示願意與習近平會面,但雙方在會面的身分、方式、地點等方面始終沒有辦法達成共識。後來,大陸意識到民進黨2016年總統大選可能獲勝,兩岸交流成果可能得而復失,決定採取行動,爲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互動搭建橋樑。

從習近平馬習會的致詞可以一窺究竟,習主席在讚賞馬政府的同時,也向未來的政府強調,臺灣任何黨派無論過去主張什麼,只要現在支持九二共識,大陸都會與之交往。大陸是藉馬習會的場合,以肯定過去8年成就的方式向未來的政府表達期許。如果民進黨當時能以冷靜的態度,認真看待馬習會的政治意涵,或許會有不同的解讀和選擇。

蔡總統曾任陳水扁時代陸委會主委,對兩岸政治話語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應非看不懂大陸傳遞的政治意涵,而是認定選舉結果證明馬政府兩岸政策喪失民心,民進黨既有長期執政的可能,大可挾民意抗衡大陸壓力,逼迫大陸讓步。

然而最近兩年的兩岸關係發展證明,蔡總統的判斷完全錯誤。大陸在政治原則問題上沒有做出絲毫讓步,但初期大陸並沒有徹底關上大門,仍期待蔡政府能「完成試卷」。可惜蔡總統沒有抓住機會,最終讓兩岸關係變成反噬蔡政府的壓力,失去在中美之間爲自己爭取最大利益的戰略空間,反而成爲美國施壓中國大陸的馬前卒。一旦站上中美對抗最前線,臺灣不但在戰略安全上要承受風險,中美貿易戰如果失控,在貿易和產業上也將承受損失。

臺灣的民意早已做出了選擇,各大民調機構數據都清楚告訴蔡總統,她的兩岸路線既不代表民意,也走不出新路。馬前總統上漲的人氣從另一個角度提醒蔡總統,當年對馬政府的批評並不公平,人民正以自己的行動還馬英九公道。

對蔡總統來說,馬習會3週年無疑是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馬習會的意義與價值,及大陸在會談中傳遞的政治訊息,從中找回兩岸互動的通關密碼。兩岸互動首重互信,建立民共互信的前提是,找到反對臺獨和兩岸同屬一中的共同論述。

即便此時今日,大陸並未放棄兩岸官方互動的可能,只要蔡總統拿出誠意和智慧,與大陸相向而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兩岸政治共識,兩岸問題仍然可以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