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再畫餅,跨大西洋隧道200億美元能造好

1月15日消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再次語出驚人,他宣稱旗下的隧道挖掘公司The Boring Company可以用“僅爲現有預估成本千分之一”的價格,建成一條連接美洲與歐洲的跨大西洋隧道,將普遍估算中高達20萬億美元的造價大幅削減。

20萬億美元: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修建一條橫跨大西洋的隧道並非新鮮話題,這一設想可以追溯至數十年前。然而,這一構想始終停留在科幻層面。其最主要的障礙在於天文數字般的成本估算。據《新聞週刊》等媒體報道,這條隧道的建設費用高達20萬億美元,大致相當於美國年度GDP。

儘管一些奪人眼球的新聞標題頻頻出現,但這一項目從未進入實際規劃階段。既無政府審批,亦無預算劃撥,更無建築公司參與實施。換句話說,這仍只是停留在理論上的概念。馬斯克的“千倍成本降低”言論爲這一設想增添了幾分話題性,但短期內,他顯然不會着手實施。

從遠見到現實:超級高鐵的困境

馬斯克的豪言壯語不僅涉及跨大西洋隧道的構想,也延續了他推廣超級高鐵技術的願景。這種基於真空密封管道的交通方式,旨在以超高速運行列車,徹底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

2013年,馬斯克通過發佈白皮書將超級高鐵的概念推向公衆,並點燃了人們對未來交通技術的憧憬。然而,十多年過去,超級高鐵的進展卻遠不及預期。儘管The Boring Company進行了多項測試,印度和中國等地也出現了一些試點項目,但目前尚無任何超級高鐵系統實現商業化運營。

這一現狀引發了許多專家對該技術可行性的質疑。他們認爲,超級高鐵面臨的技術和經濟挑戰過於複雜,短期內難以實現規模化應用。事實上,The Boring Company已悄然調整戰略,將重心從超級高鐵轉向更爲基礎的地下隧道建設。

跨洲隧道並非新鮮想法

在馬斯克成爲全球矚目的焦點之前,工程師和夢想家們就曾熱烈討論過在美國與英國之間建造隧道的可能性。這一構想早在20世紀初就曾引發關注,但因其高昂的成本和極高的工程複雜性,最終被擱置。

即便到了今天,這一構想在後勤上的挑戰依然難以克服。我們談論的是一條超過3000英里(約4800公里)的隧道,要麼漂浮於海洋表面,要麼深埋於海牀之下。相比之下,法國與英國之間的英吉利海峽隧道全長僅23英里(約37公里),耗時6年才竣工。若以相同的建設速度推進跨大西洋隧道的施工,可能需要耗費數個世紀才能完成。

馬斯克宣稱The Boring Company能以極低的成本建成這一隧道,這是典型的“馬斯克式”言論——大膽而吸引眼球,但背後缺乏實質性依據。儘管真空列車技術的突破讓高速跨大西洋旅行聽起來令人憧憬,但現實是,目前關於這一項目的明確規劃、資金來源或時間表都遙遙無期。此外,馬斯克在超級高鐵項目上的過往表現也未能讓人對他的承諾充滿信心。

時至今日,跨大西洋隧道仍然屬於遙不可及的幻想。馬斯克的言論或許能夠吸引短期關注,但無法改變這一構想更接近於科幻願景而非實際工程的事實。因此,設想中的54分鐘紐約至倫敦旅程,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依然難以成爲現實。(小小)